原宪讥子贡(予浅)
(2016-07-09 05:52:58)
〔名词典故〕
(梅生)今日来访钟生。一进门,相逊揖罢,便道:“吾兄终日闭户,自然学业大进,读书虽系妙事,然不可苦功太过,损耗精神,还该散步散步,以活文机。”钟生道:“小弟鹑衣百结,羞见亲友,在家无事,不过将这些断简残篇拿来翻阅,聊舒闷怀,有何进益?”梅生道:“兄言谬矣,圣人说:素贫贱行乎贫贱,且贫乃士之常,又何足为愧?贫穷二字可是人笑得的?兄不忆原宪讥子贡曰:‘予贫也,非病也’,子贡终身自愧为失言。谈笑人贫穷的人,那不过是市井之徒,略明道理的人岂肯有此?况以兄之大才,取金紫如拾芥,焉可限量?兄万不可把志气自馁了。况还有说衣敝褞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这有何妨?”钟生道:“吾兄见爱,则有此语,若世俗炎凉之辈,青目者谁?衣敝褞袍与衣狐貉者,立足不足耻,为今之际,那衣狐貉的人与衣敝褞袍与者,立反以为耻。【说尽世情】小人心胸另有一番评论,且不可以今比昔也。”梅生道:“兄说得也是。世俗恶薄至此,殊属可笑,然此等人也不足与较。
原宪是不是太偏执了,不应该这样嘲讽子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子贡已经做到了
原宪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原宪很穷,住的房子又窄又破,茅草盖顶,蓬篱为门,破瓮作窗,粗布隔墙,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子贡有次乘着高头大马,穿着华丽衣裳见原宪。看着面黄肌瘦的原宪;子贡不无讥讽地问.:“你大概生了什么病吧?”原宪正色言道:“我听说没有钱作贫,有学问而得不到任用才叫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子贡听了,十分惭愧。
原宪确实贫穷得叮当响,然而他在阔佬面前依然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说明了“贫”与“病“的区别,表现了他的自尊自信。
中国历史上,象原宪,这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物还有很多。秦末汉初的韩信,早年穷困潦倒,连生计都没有着落,曾经跟随别人在外寄食。有几个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亭长的妻子厌烦他。一天清晨,亭长妻做好饭,独自把饭吃个精光。待到韩信赶来吃早饭,厨房里不生烟,锅里没有饭,意思很清楚。韩信察觉到主人的意思,一气之下离开了那里,发誓不再寄人篱下。韩信是个伟男子,在楚争霸的战争中,战功赫赫,终于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三军统帅。
人生起点穷苦,从某种意义讲是宗好事。古诗云“宝剑锋从砺砥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贫穷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能力,只要奋斗不息,往往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
世间的事,时刻都在变化之中。富贵可以变贫穷,贫穷也可以变富贵。一切都是相对的。贫穷只是暂时现象,有志之人,决不要因暂时贫穷而自甘下贱。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做人的志气与骨气,是安贫认命。
“君子固穷”——精神可嘉,但也不足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今天我们不必再相信“安贫知命”。贫穷,决不定值得庆贺的事,贫穷也不是命里注定的。穷,则思变;变,不去偷,去抢;去贪污受贿,去捞不义之财,而是去奋斗,用劳动智慧,凭科学技术,凭本事发财。
一、原文: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weng you),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楮冠蔽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原宪住在鲁国,围着土墙的屋子,盖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折断桑条作门轴,用破瓮的口做成窗子,两间屋子,用褐土涂墙缝,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坐着大马车,穿着暗红色的内衣,外罩白色的大褂,气派的马车小巷子都容不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戴着裂开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说:“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退后数步面有羞愧之色。原宪又笑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交朋结友,勤奋学习用以求取别人的夸赞,注重教诲是为了炫耀自己,用仁义作为奸恶勾当的掩护,讲求高车大马的华贵装饰,我原宪是不愿去做的。”
三、点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