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烟云堆里浪荡子,逐日称仙;(第25页卷一113)
【译文】喷云吐雾的浪荡公子,以为自己每日都是神仙;注:烟云,指鸦片烟。
【指误】“烟云堆”指的是烟花柳巷,而非鸦片烟。陈继儒为明末人,明末鸦片尚未走私进入中国,更未被吸食,鸦片逐渐被吸食是清朝雍正以后的事。陈先生(更不用说他所摘录辞章的作者)哪里能预知百年之后的事?
二、【原文】春赏花,秋赏月,荷锸时此身常醉蓬莱。(第40页卷一179)
【译文】春天时赏花,秋日时赏月,扛锹劳动时经常醉入仙境。
【指误】荷锸不是扛锹劳动。这里用的是刘伶醉酒的典故。刘伶嗜酒,常携酒,使人扛一锸(荷锸)跟随,对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在哪里埋我!”
三、【原文】观苏季子以功名杀身,则武安六国相印害人不浅。(第43页卷一192)
【译文】看到苏秦因为功名而被刺杀,那么佩戴武安六国的相印就是害人不浅。
【指误】哪里有什么“佩戴武安六国的相印”?武安指的是苏秦,他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四、【原文】……自试香汤更怕深。初似染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岂知侍女帘帏外,赚取君王数饼金。(第56页卷二037)
【译文】……起初去沾花惹草没有谁束缚自己,最担忧是像雪被浇过一样不能胜任。哪知道那个侍奉人的女子就在帏帘之外,赚到了君王的多少饼金。注:……沃雪:指用热水浇雪。比喻事情容易解决。君王:指拈花惹草的男人。
【指误】这一段文字的翻译和评点都有些不知所云。是因为译评者弄懂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其实,这首唐诗是写汉成帝偷看妃子洗澡的故事。为了不让侍女告诉妃子,皇上金饼贿赂她。“终忧沃雪不胜任”,是说妃子的肌肤洁白,柔弱无骨,娇羞万状。哪里有什么“热水浇雪”!君王即指汉成帝,与“拈花惹草”无关。
五、【原文】幽情化而石立。(第59页卷二051)
【译文】幽幽情思化作了石碑而立。
【指误】这里是用“望夫石”的典故,不是石碑。此故事流传很广。王建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刘禹锡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六、【原文】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第84页卷三054)
【译文】荷钱榆荚,飞来变作了小小的水虫;
【指误】青蚨,在这里指的是铜钱,不能理解为水虫。因初生荷叶和榆荚都似铜钱,所以这样比喻。
七、【原文】置局午敲,清声甚远。(第157页卷五113)
【译文】摆开棋局中午敲钟,清幽的钟声传得甚远。
【指误】这里是说白天下棋,敲棋子的声音在清幽的环境中传得很远,不是敲钟。可以参读司马光诗“闲敲棋子落灯花”。
八、【原文】芳园半亩,便是旧金谷;(第162页卷五146)
【译文】小园半亩,便是旧日的流金之谷;
【指误】金谷,不是流金之谷,而是指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其富贵奢华,世所仅见。
九、【原文】草色伴河桥,锦缆晓牵三竺雨。花荫连野寺,布帆晴挂六桥烟。(第174页卷六003)
【译文】青草的色彩伴着河桥,缆绳上早拉来了三片竹林大的雨。花开一片连着田野小庙,帆布在晴天里张挂出六桥的炊烟。
【指误】三竺,不是三片竹林,而是指杭州西湖上中下三天竺,为寺庙景点地名。六桥,是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拱桥,是著名的景点。六桥烟不是炊烟,而是指烟波景色。
这应当是描写西湖景色的对联。
十、【原文】净扫一室,用博山炉爇沉水香。(第177页卷六013)
【译文】扫净一室,用博山的茶炉烧沉水香。【指误】博山炉不能解为“博山的茶炉”,博山炉是一种状如叠山的香炉,当然更不会是茶炉。
十一、【原文】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蛾眉着黛。翻累本色,(第207页卷七044)
【译文】茶里放佐料,碗里放水果,可以比作美貌抹上了脂粉,秀眉涂上黛青色。反复翻动保持本色,
【指误】这里断句错误。应为“……蛾眉着黛,翻累本色。”是说保持自然美,不必涂脂抹粉修饰。翻累本色,反而失去(牵累)本来的美。
十二、【原文】客到茶烟起竹下,何嫌展破苍苔。(第208页卷七049)
【译文】客人到时茶烟在竹下飘起,何必怕露出破碎的苍苔。
【指误】这里“展”字应系“屐”字之误。屐为木制鞋,底下有二齿。此处语本宋代叶绍翁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十三、【原文】风波尘俗,不到意中;云水淡清,常来想外。(第209页卷七054)
【译文】人间风波尘俗,到不了心意之中;云朵水波淡淡情,常常来想外面。
【指误】“常常来想外面”语义不通。如按照字面理解,可以译为“常常出于想象之外”,但此处“想外”疑为“象外”之误。
十四、【原文】峰峦窈窕,一拳便是名山。花竹扶疏,半亩如同金谷。(第211页卷七063)
【译文】峰峦秀美,一个拳头便是一座名山。花枝修竹摇曳,半亩好像一金谷一样贵重。
【指误】“一金谷”是多少,是什么意思?恐怕谁也不知道。这里的“金谷”,如前所述,指的还是石崇的金谷园。
十五、【原文】白日羲皇世,青山绮皓心。(第211页卷七067)
【译文】白天是伏羲皇帝式的生活,青山美好一颗老迈的心。
【指误】羲皇世,指太古时代,是古人向往的理想时代。与此相关的有“羲皇上人”,都是指生活在那个理想时代,而不是说“皇帝”。将“绮皓”解为“老迈的”也不够确切,绮皓是绮里季,商山四皓之一。
十六、【原文】买丹载书,作无名钓徒。(第215页卷七083)
【译文】买方丹载图书,做一个无名的钓鱼人。【指误】这里的“丹”显系“舟”字之误,应为“买舟载书,做无名钓徒”,即做一个清高的出世隐者的意思。
十七、【原文】海内殷勤,但读停云之赋。(第219页卷七106)
【译文】国内勤劳,可以读使云停下的赋文。
【指误】这里的“殷勤”不能理解为“勤劳”,而是”经常、时常”的意思。因为后面的“停云之赋”是思念朋友的诗赋,陶渊明即有《停云》之诗。因而,应解为“海内存知己,殷勤相问候”。
十八、【原文】飘飘遗世命巾车,归来满哭琴书。(第226页卷八026)
【译文】过着飘飘忘世的神仙般生活,面对琴书哭笑放浪形骸。
【指误】不必多解释,这里的“哭”,应系“架”字之误,即“归来满架琴书”。此句恰好与前面一句“碌碌浮生纵扁舟,忘却五湖风月”相对应。所以,更不能解为“哭笑放浪”。
十九、【原文】风流夸坠髻,时世闻啼眉。(第238页卷九011)
【译文】自命风流却发髻散乱,时时得闻充满忧愁的啼哭之声。
【指误】坠髻为“坠马髻”,是一种发式,“啼眉”是将眉毛画成愁哭的样子,都是后汉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妆束,用以取悦男人。详见《后汉书·梁冀传》。
二十、【原文】深居远俗,尚愁移山有文。(第257页卷十011)
【译文】深山居住远离世俗,还忧愁移山已有文章。注:移山有文《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指误】“移山有文”是指南朝孔稚圭的《北山移文》,这是一篇隐士拒绝出山,并谴责身隐居而心想做官的“假隐士”的文章,详见《古文观止》。而不是指《愚公移山》。
二十一、【原文】月到风来,忆尧夫一时雅致。(第304页卷十二031)
【译文】月到风来,回忆尧帝时的雅致。
【指误】这里的“尧夫”不是“尧帝”,而是范尧夫。范尧夫为宋朝宰相,和著名学者程颐是同时人。宽厚大度能容人,风度众所不及,为群臣所服膺。
限于篇幅,不能枚举。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书中翻译解释谬误迭出,失之千里。书籍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精神食粮,总应当做得精一些,细一些,质量高一些才好,这就需要作者和编辑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认真细致,下真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读者,无愧于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