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2016-06-27 14:34:11)

   

唐·李商隐

微意何曾有一毫,

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

不羨王祥得佩刀。

我何能有之,只是空带笔砚来侍奉大将军,自从恩公传我真学后,我的学识猛进,不用羡慕晋时得刀高升的王祥了。

 【典故】李商隐在这首诗里用了三个典故:龙韬;半夜传衣;王祥佩刀。

1,  龙韬:《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有《太公六韬》五卷。《注》:“周文王师姜望撰”后人又称《龙韬》。《龙韬》是古代将领治国治军的必修典籍,在这里指令狐楚是保国的大将。

2,半夜传衣:《西溪丛语》卷上引唐李舟《能大师传》:“五祖弘忍告之曰。汝縁在南方。宜往教授。持此袈裟以為法信。一夕南逝。公滅度後。諸弟子求衣。不獲。始相謂曰。此非盧行者所得耶。使人追之。巳去。”

这个典故说的是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袈裟给六祖慧能的故事。唐高宗咸亨年间,慧能来到湖北黄梅就学于禅宗五祖弘忍,弘忍认为慧能很有佛根,可以将禅宗发扬光大,有心将衣钵传与慧能。但是弘忍的大徒弟神秀在寺内很有势力,弘忍为了在慧能和神秀两人中选出衣钵传承者,对他们说:“你们都回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先天具有的智慧本性,每人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如果发现谁能领会佛法大意,我就把衣钵传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神秀写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了两个人写的偈颂,认定慧能是可以传承禅宗衣钵的人。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和慧能交谈几句后,用拄杖敲击石碓三下,随即离去。慧能明白五祖的用意,等到三更天,来到五祖丈室。五祖秘密地为慧能讲《金刚经》。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慧能完全明白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人的自我本性”的道理。五祖知道慧能已彻底认识了本性,就把据称是菩提达摩传下来的袈裟交给他,并说:“你已成为第六代祖师,应该竭诚维护教法衣钵,广泛拯救一切有情众生,使本门教法永远流传下去。”五祖又告诉慧能:“传衣者命如悬丝,此衣(袈裟)就传到你为止了。”五祖让慧能从速到南方隐居,因为要使佛法兴盛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充满了艰难险阻,一定要忍耐,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来弘禅说法。五祖连夜把慧能送到九江驿,命其从速离去。神秀得知师傅将衣钵传与了慧能,集合人去追慧能,但是慧能已走远了,没追上。后来,神秀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创禅宗北宗,慧能在韶州宝林寺创禅宗南宗。

3,王祥佩刀:此典出于《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列传·(弟)王览〉:“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吕虔是三国时曹操的部将,非常勇猛,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一把佩刀,是把宝刀,制刀工匠认为只有位列三公的人才有资格佩带。于是吕虔把刀送给了王祥,并说:“如果不是有能耐的人,佩带的话反而会有祸害。我看你有(宰相)的肚量,所以我给你。”王祥死时又送给了弟弟王览,说:“你的子孙必定兴旺,足以有资格佩带此刀。”果然,王览的后代在东晋的时候都很有出息。东晋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都是王览的孙子。王览还有个重孙子,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为什么吕虔要将刀送给王祥呢?原来吕虔在任徐州刺史时,曾聘王祥为徐州别驾来处理州事,这个别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省长助理。省长助理王祥将徐州治理得州界清静,政化大行。当时徐州百姓有歌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因此吕虔非常钦佩王祥的治国之才。吕虔聘请王祥来襄助自己,是因为王祥在当地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故事中王祥敬孝的是后母。所以吕虔认为王祥有宰相的肚量和才能,要把宝刀送给他。而王祥确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历经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从地方一直干到中央,所以《晋书》中史官给他专门写了一章,连带他的弟弟王览也一起入了史册。汉时的官员如要从基层选拔,用得是“举孝廉制”,上级到地方访问贤人,由当地父老推举当地有孝名贤名的有德之人出任地方官员,上级任命,没有考试制度。

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在晋朝时候也是一个著名友悌的人。王览的母亲打哥哥王祥的时候,王览都要流着眼泪抱着哥哥。当母亲虐待使唤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览同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害死他。王览知道了,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这一件事王览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因为王览和王祥都是孝敬友悌之人,所以王祥在死后要把宝刀传给自己的弟弟王览。

 【诗意】李商隐的这首“谢書”。此詩作於大和四年,当时李商隐十九岁。李商隱以一介寒门白衣,从洛阳被令狐楚慧眼识珠开始,相伴左右共十年时光。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喜爱可谓恩德备至,不但时时接济李商隐一家生活,还亲自教李商隐写作四六骈文,也就是当时流行官场的今体文,使李商隐在熟谙的古文基础上,逐渐丰满了骈体文创作的羽翼。在令狐幕府,李商隐可以自由出入,并在令狐楚的安排和建议下,与令狐家公子们结交优游。这十年在令狐楚的影响和护佑下,李商隐汲甘饮露得以顺利成长,特别是骈体文写作,使他如褪去壳甲的蝉儿获得了新生。有人赞扬他时,令狐楚对他越发喜欢怜爱;有人诋毁中伤他,令狐楚则严厉指责那个人,甚至不惜出言喝骂。一副心怀慈爱的护雏长者形象,一息一念,都真实得像李商隐熟悉的父辈。于茫茫人海中相遇,原本不过是陌路,令狐楚却对李商隐倾注了亲人般无尽的厚爱扶持。这份知遇之恩,比之东汉人王祥获赠吕虔那把助他登三公之位的佩刀,也更加珍重和难以忘怀,诗中这份谢忱是真实温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