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鉴赏之诗 "从对面写来"

(2016-06-12 18:00:15)

古典诗歌以抒写相思离别之情为题材的作品真是汗牛充栋。其中有一种超越笔墨恒蹊,别具一格的“对面写来”手法,很值得探研。

所谓“对面写来”,就是诗人在抒发对远方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时,别出心裁地变换了描写的角度,避开了直而显地写自己之思,却去描摹所思之人正在热切地思念自己。这种表现想象中的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比那些单纯写自己本身的思念更翻进了一层,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颇具艺术感染力。

对面写来的艺术手法体现出诗人(或抒情主人公)思忆亲友的心理轨迹。这种生活际遇、心理感受既是典型的、又带有普遍性,因此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请看唐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高明之处,就是三四两句偏偏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的兄弟,却转写家中兄弟思念自己。诗人设想:今天是重阳佳节,远在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必然会因“少一人”而惆怅吧?一定会惦记着“远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从对方落笔,从此处遥想彼地,以对方之思映衬自己之思,更显情致婉曲,深邃动人。这种手法在唐诗中较为多见,如: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罗邺《雁》)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道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出游独处之人在寒食节,会想到诸弟在故乡联袂出游的踏青之乐;

羁旅客居之人在月光朗照下,会想到故园亲友们也在惦念着自己;

天涯游子在冬至之夜,会想到此时此刻家人或许正在念叨着自己。

这种内心感受是人之常情,常令具有同样经历的读者与之共鸣。

有些诗人把同一时间而处在异地的亲友之间互相忆念的意象并列摆出,创构出相映相生的艺术画面,如: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王建《行见月》)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白居易《江楼月》)

在中天一轮明月的辉映下,双方相思相忆之情同样深挚。诗人神驰千里,把相隔天涯的双方思忆之情状组合在同一意象的画面之中。虽关山迢递,空间迥远,但对方相忆的神态却近在咫尺,如在目前。杜甫的名作《月夜》更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人设想在今夜明月的照耀下,远在鄜州的妻子可能又彻底失眠了,她正凭栏望月,思念牵挂着羁留长安,音讯杳然的自己。妻子那“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的形象栩栩如生,简直是呼之欲出了。诗人望月思家,却写妻子见月思己;明明是长安之月,却写“今夜鄜州月”,这种“对面写来”的高妙手法为许多评论家称道,如浦起龙评云:“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写来,悲惋微至,精丽绝伦”(《读杜心解》)。纪昀评云:“入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瀛奎律髓》刊误)

在宋代词坛上,尤其在以抒写相思离别为主调的婉约词里,“对面写来”手法更为当行本色。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过片: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作品抒情主人公是天涯游子,在行色匆匆的征途上,他“离愁渐远渐无穷”,但词的下片却从对方着想如笔,推想到居家的妻子此刻必定是登楼望远,感伤惆怅而柔肠寸断、玉泪双流的。然后,又荡开一笔,内心中关切地劝慰妻子:别再登楼凭栏远眺了吧,那样只会“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种手法把游子思妇之间缠绵缱绻的伉俪之情烘托得浓烈深沉。再请看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本是自己怀人思归,却反从“佳人”在邈远的故乡切盼自己回去这个角度去抒写。想象之中,她在妆楼呆望,极目天涯,望眼欲穿地朝思暮盼,乃至于多少次望着江中归舟,误以为是丈夫回来了,结果“过尽千帆皆不是”,大失所望。把“佳人”写得情笃意切,故神思恍惚,如痴如醉,用这具体生动的细节,把游子思归之急,思妇盼归之切蕴藉而传神地昭示出来了。

这种表现手法受到梁启超的赞赏,他说:“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用温庭筠《菩萨蛮》的词句来比喻这首《八声甘州》所写自己与对方相思相忆的情景,两种情境相得益彰,犹如美女簪花,前后照境,交映生辉。

这种“对面写来”的艺术手法由于变换了描写角度,运实于虚,借人映己,意象空灵,文势跌宕,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变化自如,映衬叠加,其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径直单一地抒情。运用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去描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就更加生动感人。另外,不直言个人之思,而通过摹写想象之中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则更婉约含蓄,耐人寻味

                    送 魏 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品鉴赏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