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有寄托入 无寄托出(lcr平海漫漫)
(2016-05-24 07:57:29)词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
清代常州词派喜欢谈寄托。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多通。” 又说:“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即承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人概括他的话为“有寄托入,无寄托出,”来说明词创作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欣赏词。
寄托既是托物寓意,它是继承诗比兴的传统发展的,比即比喻,兴是触景生情。诗人重比兴是要求通过一种艺术形象、艺术境界来打动读者。然而两者有时很难划分。如《燕燕》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是兴也是比。诗中双飞的燕子使诗人在送别的时触景生情,也暗示了离人的依依不舍。犹如《伯兮》诗:“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是比也是兴。诗人以人们天天盼望将要下雨偏又出现太阳来比喻思妇盼望丈夫的心情,然而这些自然景物的变化又正是触起思妇离愁的媒介。寄托源出与比兴而又有不同,即诗人没有直接表达他的用意,而全部采取暗喻的手法。如相传出于班婕妤的《团扇》诗,表面上句句是团扇,骨子里嗟叹自己被遗弃的命运。杜甫的《佳人》诗,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幽居在深谷里的绝代佳人,实际上是表现诗人品格的孤芳高洁。词家采取寄托手法的就更多,婉约派固然如此,豪放派也未能例外。如苏轼《水龙吟》“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宝钗兮,桃叶渡,烟柳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愁来,春归何处,都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通过深闺思妇对春光虚度、游子不归的怨恨表现他对南宋时事的忧伤,同样是寄托之作。
词家的寄托有时是为了隐瞒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点,避免因文字受祸;但更多时候是为了通过人们普遍关心的事物表达自己对待特定事物的心情,从而收到更大的艺术效果。如通过对大好春光的惋惜,对于不幸妇女的同情,在封建社会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如果作者直接写他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被排挤或对某种政治形势的忧伤,在不了解作者身世的人就很难引起兴趣。寄托之作还表现作者联想的丰富和艺术上的巧思。如苏轼认为诗人应该有孤高的品格,他看到飞鸿时会想起它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看见红梅时会想起它虽然“偶作小桃红杏色”,已然是“尚余孤瘦雪霜姿”;看见石榴花想起它的“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又如辛弃疾痛恨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他看到那禁不起一阵风的桃李花,整个春天都在华丽过活的黄莺粉蝶,甚至在一线阳光里飞舞的灰尘,都会联想起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巧妙地加以讽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聪明的读者即能从这些具有特征的形象里体会到作者用意何在,同时惊叹于他比喻的巧妙和联想的丰富,这就受到了诗人们有时据实直书所收不到的艺术效果。
所谓“有寄托入”。一方面要有托意,而不是无病呻吟;另一方面要有表意的形象或境界。这就达到了周济所说的:“表里相宜,斐然成章”的地步。所谓“无寄托出”,一方面是指诗人的托意和他所借以表意的形象,彼此交融,浑成一体,而不见生硬凑泊的痕迹;一方面是指写成之后没有特别表明作者的用意,而让读者从诗人所构成的艺术境界里自己得出结论。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寄言也就是寄托,是通过作者说寄意的形象或境界来说话。他说苏轼《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因为前者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留恋思君恩,后者是出于寄托的。诗人写诗总有他的用意,然如果仅仅写出他的用意,而没有驰骋他的联想,通过一种艺术境界来表现,即言尽意不尽,而收不到“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如秦观的《鹊桥仙》词,从七夕牛女相会的传说,想起牛郎织女在金风玉露中相逢时的美满幸福,想起他们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更表现他们的彼此相慰,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美满爱情的愿望。又如姜夔的《平调满江红》词,是他经过巢湖仙姥庙时写的。当时巢湖一带已成为南宋的边疆,这残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诗人无限的感触。他想起了孙权的出兵抗拒曹操,想起了“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有时也能为国立功,因而写出“却笑英雄无好手,一江春水走曹瞒”的名句,表示不能凭长江天险阻止敌人的进攻。在这些词里作者并没有特别说出他的用意,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联想,构成艺术境界,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对词家所谓寄托的正确理解只能如此,一些无聊文人对现实本来没有什么深切感受,为了彼此分题唱和,搜集了有关某一事物的典故,牵强比附;或用美丽的词句,曲折隐晦的手法来掩饰他空虚的内容。他们也自以为有寄托,实际上只是一种变相的文字游戏。从南宋到清代有不少词家的咏物词就是如此。
寄托一般说只是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寄托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才是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然而一个热爱生活、面对现实的诗人,总是要通过寄托更强烈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一个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虚的词家就往往借文字游戏来消遣他无聊的日子。因此能不能正确地运用寄托手法来写词,归根到底仍决定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待现实的态度。
(摘自一九六三年和平区文学讲习班宋词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