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吃不吃肉?(乘桴子)

(2016-05-23 15:54:53)

孔子吃不吃肉?这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孔子自己就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有教无类的佳话。孔子收的学费“束修”,就是干肉。可见孔子是吃肉的。《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就更是孔子吃肉的明证了。

那么,何以引出了孔子吃不吃肉的话题呢?最近做《钱塘遗事校证》,卷10记载宋代进士登第后各种活动的重要一项,就是拜祭先圣先师孔子。《钱塘遗事》的记载,从《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咸淳七年同年小录》等现存的宋代登科录中可以得到印证。

古代礼制,繁冗而复杂。礼之用,又因人之身份而异。宋代的新科进士们祭孔,是用什么礼制呢?关于这方面,文献也有记录。宋人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新进士期集》明确记载:“释菜。”

问题正是由此生出。

首先,须清楚何谓释菜礼。《周礼春官》有云:“春,入學,舍采合舞。”东汉的经学家郑众对这句话作了注释:“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或曰,古者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贽采直谓疏食菜羹之菜。”后来的解经大师郑玄更为具体地解释说:“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蘋蘩之属。”上述的解释中,我特别注意到了郑众引述的一种说法。即古时候士人谒见君主的时候,要进献味道鲜美的飞禽,而拜见老师的时候,则只要献上家常的蔬菜便可以了。

于是乎郑众对《周礼》的这一解释,就成了后世对孔子行释菜礼的根据。

以家常的蔬菜祭奠孔子,大概也没有违反孔子本人的意愿。孔子尽管也吃肉,并且还很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他最喜欢吃的应当还是蔬菜。《论语》言及“疏(蔬)食”之处相当多,其中最能体现孔子喜欢菜食的,莫过于《述而》中的这句话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吃蔬菜,喝白水,枕着胳膊躺着,快乐就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意识真的很环保。

以菜相祭,先圣若在天有知,一定很高兴。不过,我以为这并不是对孔子行释菜礼的主要理由。

对孔子行释菜礼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如郑众所说“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的作用就是层级分明,秩序森严,人人都须在所属的层级内行动,不可越雷池一步。即使是神圣如孔子,也不能僭越到君主的层级。

君主代表着权力,先圣说到底不过是教师。生前钟鸣鼎食,死后以牺牲相祭,这是肉食者的权利。《左传》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过是对权力者智商的轻蔑,不管生前还是死后,肉是由这些人吃的。

连先圣都必须吃素,似乎也昭示着在这个文明古国中教师的地位。在古代,教师即使是进入到官的序列,依然不过是门可罗雀车马稀的清贫官。在唐宋时代,教官就被称为“冷官”。宋人赵升《朝野类要》卷2《冷官》条解释这个词的来源,说是来自杜甫的诗“广文先生官独冷”,于是“后人遂专以号教官”。教师也是公务员,三年便得“十万雪花银”的清知府也是公务员,天上地下,难望项背。

肉食者鄙,吃菜者不可鄙。儒学的重要传承者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朱子语类》卷24就赞赏“吃菜根底人”。南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引述汪革的话说:“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明人洪应明便从这句话发挥出一部《菜根谭》。

孔子不是不想吃肉,他也期望有学生给他送肉,但制度不让他吃,只能以吃菜为主。尽管孔子后来头上的桂冠越来越光鲜眩目,貌似君主,各种“王”的称号也不少,但依然还是要吃菜,不能沾荤。

宜乎,“素王”孔子,一个吃素的先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