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2016-05-21 16:53:37)《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原文解读: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古来圣贤皆重视学习。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所以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七十岁的时候,依然想学习,但是很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音乐家师旷:“你觉得我现在学习是不是太晚了啊?”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但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确实,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无论我们身处在哪个年龄阶段,都不要放弃学习,智慧在于日常的积累,大脑不用也会生锈。
古来大器晚成者有很多。曾子十六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闻名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读《春秋》;朱云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