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党童子将命
(2016-04-06 16:59:53)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宪问篇载: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党,基层行政单位,辖五百户;阙党为地名,《荀子·儒效》说“仲尼居于阙党”。男子二十岁加冠,以示成年,加冠前皆可称童子。《释名·释长幼》则明确说“十五曰童”。从此章内容看,合理的推测是该童子年龄不会太小,起码有十五六岁。将,奉,秉承;将命即奉命、传命。传命少年定是聪明伶俐,腿脚勤快,被阙党负责人“党正”看中,成为一名办事员。益者与,明显的省略句,解释不尽一致。益,动词,获益。全句意为:他能从传命中获益吗?鉴于十五六岁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故获益的内含应包括学业、品德都取得进步。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章,大意是:阙党的一个少年经常为党正传信。有人问孔子:“这个少年能从传信这类工作中取得进步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大人的座位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一个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个急于出人头地的人。”
孔子没有直说传信这件事,而是评论少年平时行为的无礼,从而作出了否定的判断。按当时礼仪,“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礼记·内则》)何况少年?任何场合,只要有长辈在,未成年人都只能站着。有时有座,也是在边远席子上。“童子隅坐,无有列位。”(《论语集释》)走路也有规矩,“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礼记·王制》)与父辈走路要跟在后面,与兄长走路可大体并行,仍是或左或右稍后一步。可是,阙党童子不讲长幼、尊卑,大模大样地与长辈同坐、并行,何其无礼!
民间有“三岁看八岁,八岁看八十岁”之说,意思是看一个人小时怎么样,就可知其成人后如何。其说虽不尽然,但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孩子德、智、体均未打好基础,而能融入复杂的社会并有所成就,难矣。其中,如何做人是核心问题,包括“学礼”“知礼”。这是此章给后人的主要启示。
孔子虽有明确的等级思想,但他抛弃了“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的观念,倡导全民皆礼。例如,“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孔子家语·相鲁》)中都全体民众都要遵守这“养生送死”的礼制、礼节,概莫能外。下层民众也要“学礼”“知礼”,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到一个邦国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为人处事恭俭庄敬,就可以肯定那里的“礼教”推行得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普遍的“礼教”。
其次,从此章孔子语中可知,他主张人的成长、进步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父母、师长亦不可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子路篇),反倒会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
另:
按照春秋礼制规定,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1]
对于本章的解读,有人结合前章“原壌夷俟”的内容,认为记载的都是孔子在乡党尊礼行教之事,有教而无类,崇礼而化俗。“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自远方至,服从其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