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通——天下第一狂人

(2016-04-03 08:21:11)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晋]皇甫谧《高士传》

 

孔夫子遇见一位大狂人

    却说孔夫子周游列国,以传先王之道、周公之礼为己任,一时声名远扬于各个诸侯国。鲁哀公六年,孔子已经63岁了,却仍然不遗余力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他的圣贤之道。然而,当孔子与学生们行至与楚国相邻的陈、蔡之间时,却被当地人误会围困,既不放行让他们走,又断绝了粮食供给,情况十分危急。

    按《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当时的楚昭王听说孔夫子绝粮被困,便派遣使者前去礼聘他来楚国,并许诺“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然而,楚国的令尹子西却对楚昭王说:“孔夫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辅佐他的七十二个弟子,个个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如果大王在楚国封给他那么大一片地方去管理,将来他羽翼丰满了,怕对楚国不利啊!”楚昭王一听,觉得是有道理,便打消了封赐土地给孔子的念头。孔子到楚国之后,发现楚昭王心量太小,也不是一个能行先王之道的圣贤人物,于是他与弟子们在楚境滞留亦不过数月,然后也就离开了这个地方。

    在后人看来,孔子与学生们在楚国最值得写上一笔的事情,是遭遇了天下第一号大狂人接舆。诗仙李白在一首诗中所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说的就是上面陆通与孔子相见的这个典故。李白在诗中以楚狂接舆自喻,想来他平生最佩服的人之一,便是这位天下第一大狂人了。

    接舆本名陆通,为楚国人,也有说他是故蔡遗民,亡国后沦落在楚国故地,以耕种土地为生。到楚昭王当政的时候,陆通见楚国的政令无常,往往是朝令夕改,无事生非,知道这不是一个政治清明、有所作为的时代,于是佯装狂傲不羁,成天当街醉酒,不愿踏上仕途。当时的楚国人便送给他一个“楚狂”的绰号。后来楚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对这个成天装疯卖傻、没有一点正经的狂人深有感触感,他在《楚辞·涉江》一诗中写道:“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道也太衰败了,像接舆这样有才能的人物,也剃了个光头无所事是;像桑扈这样有德行的人物,也只好光着身子到处跑。所以啊,现在忠诚贤德的人都没有用处,反而是奸人当道,腐败横行。

    陆通的字“接舆”,也是一个值得写上一笔的话题。舆,本是古代车乘的意思;接舆,按说是一个动词,是指迎接或者接触、驾驶车乘。按这个道理来猜测,这个楚狂陆通,除了平时在田间耕种劳作之外,也经常跑去给城里人赶车或者替人接车,就跟现在的农民趁农闲时进城给人打工是一个道理。因为他赶车、接车有独到的地方,于是人们便送了“接舆”这个字号给他。

 

楚狂凤歌笑孔丘

 

    想来陆通与孔子的相见一定非常富有戏剧性。却说那天陆通受雇去驿站迎接一队车乘,没想到风尘仆仆驶过来的,正是孔夫子一行。这位楚狂一见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其顽劣的本性顿时尽显无遗,有心要为难这位老夫子一番。

    只见他摇晃着一个大光头,大大咧咧地从孔夫子的车门前招摇面过,一边走口里还一边唱歌。其歌词非常精彩,后人称之为《凤歌》或《凤兮之歌》: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意思是凤凰啊凤凰,世间的道德如此衰败,你来又有什么办法呢?未来的盛世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过去先圣的治世也不可能去追回来啊!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只有降生在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的业绩才能够在世间成就;如果降生于天下无道的时候,比如生在现在,即使你是一个圣人,唯一能够做到的,不过是避开刑戮,在这残酷的世间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人世间的幸福跟羽毛一样轻微,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承受;人世间的灾祸重得跟大地一样,也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避免。算了吧,算了吧!何必以有德行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呢?危险啊,危险!何必非要走自己凭空画出来的路呢?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迷茫啊,迷茫!不要再妨碍我走自己的路了;满地的荆棘、曲折的道路,只要不伤害我的脚就行了。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说,只有天下大治,世风淳厚,人间道德隆盛的时候,稀有的凤凰才会飞临世间。楚狂接舆给孔夫子唱这首《凤歌》,意思就把孔夫子比喻成一只不合时适的凤凰,偏偏在天下无道、道德沦丧的时候出现。因此暗暗奉劝他,天下不德,凤不现世,你是圣人就应该归隐才对,不要再四处游说、宣扬自己那套圣贤之道了。

    孔夫子耳朵好使,在车上一听,便知道这唱歌的人是一个颇有来头的隐士高人。于是他打开车门下来,想留住这位唱歌的人好好谈一谈。谁知这位狂人顶着个大光头,也不理孔夫子的招呼,只管自己一边高唱,一边脚不停步地扬长而去了。

 

一对志同道合的隐士夫妻

 

    孔夫子在楚国的没呆多久便离开了,但陆通对他的一番“凤歌”嘲笑,却在楚国很快传开了,以至楚昭王后来也知道这个看起来疯疯颠颠的楚狂,原来是一个连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人物,可见定非等闲之辈。

    却说陆通离开孔夫子回到家中,照样跟平日里一样头顶烈日,脚踩大地,每天荷锄耕种,闲来便沽酒换醉。这天一大早,陆通的妻子便去集市里买东西,留下他一人正准备下田,却见两驾华丽的驷乘大马车停在自己门前。车上下来两位衣冠楚楚的使者,见了陆通便行个大礼,恭恭敬敬地奉上百金之聘礼,说是奉楚昭王之命,请他去做治理江南一带的长官。

    陆通一听是请他做官,立即便装疯卖傻,只是望着这两个使者一脸傻笑,一句话也不跟他们说。两位使者等了半天,见陆通呆子一样只会傻笑,连话都不会说,想来他嘲笑孔夫子的传说并非实有其事,于是悻悻然上车,回去复楚王的命了。

    到了晚些时候,陆通的妻子从集市里回来,一见门前有那么多又深又宽的车马印迹,满脸的不高兴,质问他道:“你年轻的时候志气高洁,还算得上是有道义的人,怎么人老了反而要违背自己的节气呢?你老实告诉我,门外为什么会有那么深、那么杂乱的车迹?”

    陆通于是把楚昭王派使者前来聘他做官的事情跟她讲了。妻子一听这事,皱起眉头问他:“那么你答应他们了吗?”

    一见妻子认起真来,陆通便开玩笑似地问她:“人人都愿去做官,人人都愿意去争取富贵,你又何必那么厌恶我去做官呢?”

    妻子一听他还真想做官,于是正色教训他说:“妾听说真正有道之人,平生最快乐的事情唯有践行道义,绝不会因为贫困而改变操守,也不会因富贵而改变一惯的行为。你今天受了别人的封赏,难道就要变节了吗?”

    陆通一听这话心里高兴,知道妻子果真与自己志同道合,于是便告诉她实情,说自己并没有答应楚王。妻子一听,这才松了一口气,接着却又有些担心地跟他说:“虽然你没答应,但你的名声已经被别人知道了,再在这里住下去,将来麻烦一定不少。不如我们搬家,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生活吧。”

    夫妻俩说搬就搬,陆通背起家里的铁锅瓦盆,妻子则背着草席衣物,二人连夜离开了楚国,楚国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了。据《太平御览》记载,陆通夫妇离开楚国之后,一路隐姓埋名,向西而行,最后是隐居在蜀之峨眉山上。

 

归隐峨眉山

 

    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说:“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养生,食橐卢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历数百年不去。”最后又赞云:“接舆乐道,养性潜辉。凤讽尼父,谕以凤衰。纳气以和,存心以微。高步灵岳,长啸峨嵋。”

    战国时期的峨眉山,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人们奉为仙山,到处是香烟鼎盛。当时它不但默默无闻,而且山深无路,林莽荒荆,偶有獠蛮之人居之。森林中更是野兽出没,虎蛇称雄,绝非常人所能居住。陆通携家眷在结庐山上,以芜蒿野果为食,其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难怪被后人称为“峨眉山上第一人”。

    按《列仙传》的说法,陆通隐居峨眉山后,已经得道成仙,并且数百年来都时时有人见到他。在《峨眉山志》中,也有对陆通的记载,说“大峨石前,楚狂旧庐”。到了宋朝,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宋太史公黄鲁直、苏明久在凤嘴石处还建有“陆隐君祠”。到了明朝弘治年间,督学王敕嫌凤嘴石不雅,将其改名为“歌凤台”,专门纪念陆通见孔子的故事。到了清代,人们更把陆通尊为峨眉山神,又称山王、山祖,峨眉城南建有峨神庙一座,碑上镌刻有“峨山之神”等等。

    在历代文人墨客咏峨眉山的诗文中,往往都要将这座名山与楚狂接舆拉到一起来。大诗人陈子昂在《感遇》组诗中写道:“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李白早年学道于峨眉,即使后来云游天下,对峨眉山的眷恋之情亦不曾稍减,他在《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一诗中深切地表达了这份情感:“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不过,历代与楚狂接舆有关的诗歌中,笔者最偏爱的一首,当是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处录之,以为篇终: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