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文学鉴赏过程中“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关系(作者:寇晓洁)

(2016-03-24 14:23:27)

摘要: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分别由姚斯和伊瑟尔提出,本文在对两个概念作了基本说明之后,从三个角度对文学鉴赏过程中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接受美学的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文学鉴赏的实践中去。
关键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关系
接受美学发源于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在美国与“读者反应批评”融合,形成了“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流派,是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流派。它是第一次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展开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运动。

“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由“双子星座”的姚斯伊瑟尔分别提出。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位重要奠基人,姚斯的一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而与之相应的伊瑟尔也发表了一篇见解新颖的《本文的召唤结构》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两者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当代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他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简言之,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二、召唤结构
鉴赏客体的“召唤结构”是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来的。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的或描写性的,由此便使文学文本产生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不确定性与空白的存在决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接受并发生作用的支点。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召唤结构”。文学文本对读者的召唤性并不是外在于文学文本的东西,而是文学文本自身的结构性特征。
“召唤结构”使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不仅表现在读者以不同的方式填补空白,而且还表现在它使作品所言部分大大增加,从而使文学文本具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一般来说,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便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
“召唤结构”虽然给读者的想象创造了一定自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可以随意想象。“召唤结构”既包含着不确定性,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交织,决定了读者的接受既是选择的、自由的,又不是随意性的。
三、“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关系
在每一次文学鉴赏过程中,“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关系不尽相同,以下将从三种情况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1.“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一致
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可能和作品的艺术水平相一致,当二者符合一致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就会顺利地实现,就不需要对期待视野作出改变。在这种鉴赏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与读者的接受力完全适应,阅读没有较大障碍,文学鉴赏的难度较低,阅读轻松愉快,无须付出创造性劳动。
2.“期待视野”超出“召唤结构”
当“期待视野”超出“召唤结构”时,期待视野就会受挫,文学作品无法构成对读者的召唤。大量的一次性消费的快餐式文化便属于此列,如各种街头小报、低档娱乐刊物等。此时,就需要读者适当降低其期待视野,以适应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此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意义不大。
3.“召唤结构”超出“期待视野”
一般说来,一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召唤结构”是要超出“期待视野”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使它不可能简单的去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是要打破读者熟悉的视野,开阔审美对象和空间。所以读者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期待视野,这才能抓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读者通过阅读的调节,打破并提高了期待视野的审美水准,唤起了创造的热情,在双向作用的富于深度的审美活动后,获得二次创作的巨大审美愉悦。
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其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一个时期畅销的作品到了另一个时期可能会变得湮没无闻,而某些在问世之初不被重视的作品后来却可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卡尔.波普尔.准则和理论体系.转引自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4.
[2] H.R.姚斯 & 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 张伟. 浅论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J]. 新西部(下半月), 2007, (07). 
[4] 龙柳萍.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J]. 柳州师专学报, 2005, (02).
作者简介:寇晓洁(1983.6—),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编导与创作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召唤结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