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五则》赏析
(2016-03-07 08:55:18)【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广招文学之士。所著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
【解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至东晋传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类)。每门多则数十条,少则数条。所记虽然未必尽合史实,但也较为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世的笔记小说有很大影响。
【注评】
荀巨伯
荀巨伯
第一段写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离开病友,败义求生。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第二段写荀巨伯在贼兵面前表示愿以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第三段写贼兵因受荀巨伯的义举感动而退兵。
【译文】
荀巨伯从远地来看朋友的病,正遇上胡人的贼兵攻打郡城。那位朋友对巨伯说:“我快要死了,您可离去。”巨伯说:“(我)从远地来看望您,您要我离开,违背正义而求得活命,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为吗?"
贼兵已经进城,到了那位朋友家里,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于独自停留?”荀巨伯说:“我的朋友有病,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代替朋友的生命。"
贼兵相互说:“我们这班人是无义之人,进入了讲正义的地方!”于是退兵而回,全郡都得到保全。
【简析】
本篇选自“德行”门。它记叙了荀巨伯为了保护病友,不肯“败义以求生",愿以“身代友人命”,感动得贼兵羞愧退走的故事,歌颂了荀巨伯忠于友情,重义轻身的可贵品质。
【注评】
新亭对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jiè)卉饮宴。
【译文】
过江来的诸位名士,每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总是互相邀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有一次,周颉坐在正中,叹气说:“(这里的)风景(与洛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大家都互相望着流眼泪。只有王丞相神色严肃地说:“我们应当共同为朝廷尽力,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
【简析】
本篇选自“言语”门,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ruì)在建康(今南京市)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是为晋武帝。当时中原沦陷,士族多渡江南下。这则故事反映了西晋灭亡后逃往江南的士族官僚,对丧失国土,偏安一隅形势下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周颉的忧郁感伤,一种是王导的奋发自信。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这则短文语言简练,三言两语就使两种人的神情毕现。
【注评】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好猎。
【译文】
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次打猎,(跟随的)车马很多,五六十里的范围内旗帜遮盖了平原,驱驰良马,如飞地追击(猎物),军队的左右两翼所指之处,不管丘陵、山沟都要冲去。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了,那些僚属没有不被捆绑的。桓道恭,是桓玄的同族,当时是贼曹的参军,敢于说直话。他常常自带深红色的棉绳,系在腰间。桓玄问带这绳子干什么,桓道恭说:“您打猎喜欢捆绑人,(我)总要被捆绑的,(我的)手不能忍受(麻绳上的)芒刺,(所以自带棉绳)。”桓玄从此(捆绑人的事)少了一些。
【简析】
本篇选自“规箴(zhēn)”门。这则故事记叙了桓道恭用自带棉绳的办法委婉劝谏桓玄好捆绑人的粗暴恶习,表现了桓道恭既敢于直言又讲究方法的性格特点。
【注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译文】
晋明帝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坐在元帝膝上。(这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了洛阳方面的消息,潸然流泪。明帝问因何事使(您)流泪。(元帝)把晋王朝东渡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的意见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些?”明帝答道:“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边来,这是确实可知的。”元帝对他的话感到惊奇。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说的“日远”的说法告诉他们,再一次重新问明帝,(明帝)却说:“太阳近。”元帝惊慌得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不同于昨天的说法呢?”(明帝)答道:“抬头就可看见太阳,但看不见长安。”
【简析】
本篇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自小聪明。本文写的就是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表现聪明的故事。但晋明帝所说“日远长安近”和“日近长安远”的说法不合逻辑,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正确的逻辑联系。“不闻人从日边来”,这个前提是真实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日远长安近”的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还要另找理由。同样,“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前提也是真实的,但“日近长安远”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尽管如此,这个故事却被史官为了说明司马绍“幼而聪哲”而写入了《晋书·明帝纪》。“日近长安远”也因此成为成语,被后人用以比喻向往京都,如《西厢记》:“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注评】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
【译文】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形貌丑陋,不能够威服远方国家,就命崔季瑾代替(自己坐着),他自己握刀站在坐位旁(充当护卫)。(接见仪式)已经结束。(曹操)派间谍问匈奴使者说:“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非同寻常,但是那坐位旁的握刀人,这才是个真英雄。”魏武帝听到这话,就(派人)追去,杀了这位使者。
【简析】
本篇选自“容止”门。容止的意思是指人的形貌举动。这个小故事写了曹操因自己“形陋”,派人代替自己,而自己扮作侍卫,接见匈奴使者,最后追杀使者,表现了政治家曹操性格中奸诈的一面。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今
今,作时间副词用,有“现在”的意思,如《非攻》:“今有一人,人人园圃。”引申为“现代",如《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再引申为“即将”,如《荀巨伯》:“吾今死矣!子可去。”又如《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
异
异,是“不同”的意思,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引申为“特别”,如《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还有“惊奇,感到惊奇"的意思,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元帝异之。”
何如
何如,是古汉语中的固定词组,常用于询问,有两项含义:(1)相当“怎么样”,如《床头捉刀人》:“魏王何如?”(2)用于比较两个人或两件事时,与“孰与”同,可译“……与……比,哪一个……”。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何如日远”可译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