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蛮夷猾夏”之说

(2015-11-28 10:06:05)
尚书·舜典》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  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舜帝说:“皋陶,外族侵扰我们中国,抢劫杀人,造成外患内乱。你作狱官之长吧,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五种用法分别在野外、市、朝三处执行。五种流放各有处所,分别住在三个远近不同的地方。要明察案情,能够公允!”)据此世人云“蛮夷猾夏”一语出自帝舜,断帝舜非夷。在此举一例驳之:汉渐衰,三国立,身为汉室后裔之刘备被曹所逐,退居蜀地,曹大丞相便非汉人乎?帝舜崩,禹继位,改有崇氏为夏后氏,禹本人始被后人称为夏禹。 帝舜在世未有“夏”,又怎么能有“蛮夷猾夏”之说?这与常理向左,与历史不符。如果理解为蛮夷猾虞,前提是尧舜禹是上下继承关系,但实际上,禅让之说纯属虚构,黄帝颛顼、尧、禹崇龙,少昊、帝喾、舜崇凤。他们作为氏族部落象征意义的代表,显然是来自许多不同部族的领袖,他们之间并不存在连续的继承关系。据此视为外族侵扰中原更加不妥,作为国家司法长官的皋陶只不过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如何抵御外族侵扰?《帝王世纪》云:“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礼记.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郑玄注:“皇,冕属,画羽饰焉。”郭沫若补充道:“我意画羽饰之冕亦是后起之事,古人当即插羽于头上而谓之皇。”“皇”是有虞氏首领在祭祀时所戴的插有羽毛的王冠。而“凤皇”一词在史料典籍中是最先与帝舜相关联的:《尚书.益稷》有关于帝舜“《萧韶》九成,凤皇来仪”之记载,帝舜为崇凤鸟之夷人族属已为学者认可。皋陶名繇,字庭坚。《帝王世纪》载,皋陶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可见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为少昊尚鸟族属。帝舜、皋陶二者皆为夷人族属,又何来贬夷为别族之说?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之理论得出,帝号永久属于各指定的氏族 ,凡继任者即袭用其前任者之名。由此可知,帝系谱不是家谱,也不是世谱,而是氏族部落分支谱。谱中的每一个祖先或其称号都代表一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同时又是这个酋长的世袭称号。舜之皋陶亡故,自有后人世袭此称号,史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史记.殷本纪》引《汤浩》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皋陶佐禹治水,“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相传,舜死,禹奉行严刑峻法,令皋陶修改刑律,皋陶不从,被谋害;另举刑官亦名皋陶,由此可见,此禹之皋陶非彼舜之皋陶。“蛮夷猾夏”一语出自帝禹,或出自汉儒之编簒,都有可能,但绝无出自帝舜之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