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十九有段话:“看孟子,与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故用子细静观。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会也。”
钱钟书认为:朱熹虽以“如鸡伏卵”喻熟读,而此节“熟”字颇乖义理,《论语》岂不当“熟读”哉?“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热读”略类董说《西游补》第六回所谓“用个带草看法”、“怀素看法”。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
读《论语》是要揣摩的,往往一个字的不同解释,就整个改变了意思,还是要多问几个“如之何”才好。
《论语·为政》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有的现代注释者就这样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对父母,作儿女的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这样解释应该说没什么不对,从人之常情来说,孝敬父母,肯定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但反过来想想,对父母只仅仅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可以称为孝?没有比父母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东西了?假如父亲是个贪官,品质很有问题,作子女的既知道这件事,也有认识能力认为这件事做不得,那就应该规劝父亲还是不要犯法好。作为圣人的孔子说这话难道仅仅叫我们只关心父母身体健康?那圣人说话也很平常嘛,或者说这句话就是没读过书的人也会说啊。但如果把这里的“其”理解为“子女”,那意思就不一样了。孝是什么呢?就是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身体健康担心。做子女的在社会上要认真做人,不要违法乱纪,不要让父母为你的行为操守整天提心吊胆;而人生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做子女的身体要是有病了,父母知道无法不担心。这样理解,那孔子的话意思很深刻啊。其实,魏时的何晏就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
《论语·八佾》有: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几乎所有的《论语》解说者都把《关雎》解读为一首诗。用白话可以这样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适当,悲哀而不过分伤感。《关雎》这首诗中国人都知道。按照《毛传》的解释:《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是说周文王的王后要求这个淑女来配给文王做老婆(皇帝老婆多很正常嘛,呵呵)。她担心不能进贤女给文王,她不希望文王只宠她自己。她也为淑女不能得到好丈夫而悲哀,想到这位贤女不能被进献于文王,王后便很悲哀。假如《关雎》确实写的是这件事,那么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形容显然不贴切。朱熹也还是在这上面打转转,说什么: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还是不通。倒是后来清朝的一个叫刘台拱的写了一本叫《论语骈枝》的书,把这个问题说通了。这里的《关雎》是指《关雎》这组诗的音乐(孔子选诗,诗皆可歌。《史记·孔子世家》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音乐是三篇为一组,即《关雎》《葛覃》《卷耳》这三篇的音乐组成一组,就称为《关雎》。《关雎》说君子求得淑女而结婚,《葛覃》写妇人准备回家探望父母,所以乐调是乐而不淫;《卷耳》写妇人怀念在外远行的丈夫,诗里就有“维以不永伤”句子,所有乐调是哀而不伤。《关雎》也可以称为音乐在《论语》里有句话可以作为佐证,《论语·泰伯》就有:《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结尾演奏《关雎》乐曲时,满耳充满了丰富优美的音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