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作者:杨国儒)
(2015-11-02 17:12:26)
三国时代魏国的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写道:“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其所描写的是对洛神的爱慕迷恋, 已到了忘餐亦饱的地步,这就是“秀色可餐”。这种以“食”喻情、喻美的拟比意境,最早源自《诗经》。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读匿)如调饥(zhōu
jī )。”说的是:沿着汝水大堤走,砍那树枝和树干;没有看到我那夫君回来,如同没吃早饭忍受饥饿。
《诗经》“国风”篇一百六十首中,超过半数作品都与妇女有关。《汝坟》是一首思妇诗,描写的是西周末期战争年代夫妻重逢的故事。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妇人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心情,“惄如调饥”;第二章写夫妻重逢的情景,丈夫没有因为战乱而远弃我;第三章写妇人担心家在国乃乱,丈夫还要离开她去远征。
战争、兵役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也正因如此,便多了不少春闺思梦人,亦多了不少离情别愁诗。如杜甫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别”写的都是军役的惨况和民情的哀怨。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是《汝坟》的经典句。试想一下,丈夫常年服役在外,生死未卜,而妻子则要承担起全家的负担,“男耕女织”系于一身。她忍受着生理和情感这种复合型的饥饿,一大早只身上山砍樵伐薪,凄凄秋风吹来她那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悲伤叹息时,谁闻之而不酸鼻呢?相思是把钝刀子,一刀不足以致命,但反复同一动作,却是叫人生不如死,个中苦楚,又岂能用牵肠挂肚、寝食不安所形容。
以“食”和“饥”喻情之渴望的,在《诗经》中,还有《曹风·侯人》的末句:“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其描写的是年轻貌美的少女思念情郎,而那相思之切如《汝坟》的妇人一样,如饥似渴,万般煎熬。钱钟书在《管锥篇》说道:“按以饮食喻男女,以甘喻匹,犹巴尔扎克谓爱情与饥饿类似也”......“小说常云 ‘秀色可餐’,‘恨不能一口水吞了她’,均此意也”。既然情感可食、可饥,自然也就“秀色可餐”了。
“秀色可餐”一词最早见于西晋人陆机的 《日出东南偶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那女子肌肤鲜艳而柔嫩,简直让人想亲近她,浑然忘记了饥饿。
“秀色可餐”除喻比女性的姿色美丽诱人外,亦可形容自然景致的优美秀丽。如人宋程俱的 《戏书古句题山居》:“青山秀色若可餐,卷书饥坐看南山。”如宋人陆游的《山行》:“山光秀可餐,溪水清可啜。”
当然,“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还有另一层隐喻。“调饥”即早上未进食之意,也叫“朝饥”,“朝饥”或“朝饱”在先秦时代往往又被用来比作“男女合欢”的隐语。
从“惄如调饥”到“秀色可餐”,这也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孔子的“饮食男女”,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张力和有趣的演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