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2015-03-09 07:52:44)10.1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品味】
有朋友死了,没有亲人将他收殓安葬,孔子说:让我来为他料理丧事吧。
朋友的馈赠,只要不是奉神供祖的祭肉,即便是车辆、马匹那样的重礼,孔子接受时也不行拜礼致谢。
【随想】这里两件事说一个理儿:华夏作礼,轻财货重情义,敬人不敬财。车马虽重,财货而已,不是当拜之礼;祭肉虽轻,即便只是那么一小块,也是先人恩义所托、生者溯本思源念虑所寄。所以知礼之所重,所以有拜有不拜。
儒家重视人伦,也就是人际关系的祥和有序,这是由人类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反对者或者可以考虑荒岛独立一下试试再说话。所以儒家总结出社会运行中最为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五伦,朋友即为其中一伦(五伦中君臣一伦,可以理解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力量对于人类个体的意义,前文已及,这里不再赘述)。将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并列看重,足见对于朋友关系的重视。
《集注》曰:“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礼记·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
这里的朋友,实际指志同道合之人。孔颖达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如果是今天普遍所说的酒肉“朋友”,也就很难理解本节这两件事的处理方式了。孔子交友之道,不以物质利益做取舍,宝马香车慷慨来去不以为意,真的是看重精神文化交流,视富贵如浮云的心思,才会有不顾一切为友发丧的事情发生,才会有赤诚相待重礼不拜的事情发生。
注释辨析:
【所】着落;结果。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从,由,让。《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殡】发丧、埋葬。这里指一切丧葬事务。本义:停柩待葬。
《说文》: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殡阶:西阶。周代停灵柩于西阶之上,犹宾礼也。
《淮南子·氾论训》:“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礼记·檀弓上》: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大意:他邦之士来到鲁国没地方住宿,孔子说:活着由我来解决住宿问题,死了由我来处理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