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2015-03-09 07:52:44)

10.1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看来第一则是偶发事件,第二则是一贯的作风,都是反映了孔子的待友之道。那就是看重道义和长远,而不是凭借任侠和物质来维系。

       所谓真诚,就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孔子看来,既然是朋友,就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朋友。朋友病重将死,又无依无靠,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安居之所,死后有一个收尸葬身之地。孔子设身处地地为朋友想到这些,并嘱他安心养病。这是出于情谊,但更多的是出于道义,出于理性,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假如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多么希望得到同样的救助啊!这种由己及人,已经超出了一般朋友的任侠义气,而上升为一种真诚而理性的道义精神。

       且不说“酒肉朋友”之低下,也不说“朋友有通财之义”豪侠,孔子认为由物质维系的朋友关系是不会长久的,除非有人误解了“朋友关系”,错把交易关系当朋友关系,或者有人干脆就否定世间有真正的朋友关系,有多少人是不需要朋友的,他们只需要交易伙伴和对手就足够了。在孔子看来,物质并非不重要,但它不是友情的实质,而不能把握实质性的东西,当然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虽车马”,“不拜”。而祭肉就不同了,拜谢朋友送来的“祭肉”,也就把朋友的亲人祖先像自己的亲人祖先一样亲敬尊重。这事关道义,事关诚心,事关长远,不是多少浮财和热闹所能替代的。

       些许小事,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道的确有我们所不知的深入理解。

 

【品味】

有朋友死了,没有亲人将他收殓安葬,孔子说:让我来为他料理丧事吧。

朋友的馈赠,只要不是奉神供祖的祭肉,即便是车辆、马匹那样的重礼,孔子接受时也不行拜礼致谢。 

【随想】这里两件事说一个理儿:华夏作礼,轻财货重情义,敬人不敬财。车马虽重,财货而已,不是当拜之礼;祭肉虽轻,即便只是那么一小块,也是先人恩义所托、生者溯本思源念虑所寄。所以知礼之所重,所以有拜有不拜。

儒家重视人伦,也就是人际关系的祥和有序,这是由人类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反对者或者可以考虑荒岛独立一下试试再说话。所以儒家总结出社会运行中最为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五伦,朋友即为其中一伦(五伦中君臣一伦,可以理解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力量对于人类个体的意义,前文已及,这里不再赘述)。将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并列看重足见对于朋友关系的重视。

《集注》曰:“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礼记·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

这里的朋友,实际指志同道合之人。孔颖达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如果是今天普遍所说的酒肉“朋友”,也就很难理解本节这两件事的处理方式了。孔子交友之道,不以物质利益做取舍,宝马香车慷慨来去不以为意,真的是看重精神文化交流,视富贵如浮云的心思,才会有不顾一切为友发丧的事情发生,才会有赤诚相待重礼不拜的事情发生。

 

注释辨析:

【所】着落;结果。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从,由,让。《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殡】发丧、埋葬。这里指一切丧葬事务。本义:停柩待葬。

《说文》: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殡阶:西阶。周代停灵柩于西阶之上,犹宾礼也。

《淮南子·氾论训》:“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礼记·檀弓上》: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大意:他邦之士来到鲁国没地方住宿,孔子说:活着由我来解决住宿问题,死了由我来处理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