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2015-02-12 09:10:33)
【注释】
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我说】
棘子成对子贡说:“君子朴实就可以了,还要文采干什么?”子贡回答说:“您这样谈论君子,太吝惜了!您的舌头太快了,驾四马的车也追赶不上您说的话。其实文采跟本质一样,文采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采,两者同等重要。虎豹皮和羊犬皮的区别,既在质上,也在文上。如果这两类兽皮去掉了它们有文采的毛,就无法加以区别了。” 这段文章是春秋时卫国大夫棘子成和孔子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棘子成认为,君子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不必再有文采;而子贡对棘子成的观点却感到十分吃惊,并巧妙地批评了他“驷不及舌”,然后用恰当的比喻明确地阐述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说明君子既要注重“质”,也要注重“文”。
质指的是什么,质指的是君子的本质、内容。它包括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正直、忠诚、公道、平和待人的品格,以及渊博的知识修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等等。 文指的是什么,文指的是君子的外表、形式。它包括衣着佩饰、言谈举止、举手抬足的表现等等。君子有文采,就是衣着整洁,佩饰典雅,言语流畅,举止大方,抬手文明,投足稳重。这样与君之称才相谐调。反之,衣衫褴褛,佩饰粗糙,谈吐阻滞,举止小气,抬手野蛮,投足张扬。这样就与君子之称极不对称。由此可见,子贡倡导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就是质”与“文”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君子是本质与外表的整齐统一,君子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质文兼备”谓之君子。 按这个标准来看,君子就是完美之人。而事实上却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君子这样的“完美之人”,我们的社会希望所的人们通过自我努力向君子这样的“完美之人”趋近。所以,有志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们,一定要在“质”上加强修养,在“文”上加强修饰,努力使自己成为“文质兼备”之士。
【附】 冯学成官方博客
【读解】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他和子贡讨论质与文的问题,棘子成这个人也许性情耿直,认为“君子质而已矣”,一个人只要本质好就行了,“何以文为”,何必那么多装饰,那么多文采,那么多包装。文和质的关系在《论语》里也多次出现,孔夫子提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文与质是交错在一起,相互照应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优秀才能传播思想。如果连文章都写不顺,自己的思想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别人又如何理解你的本质,自己的好东西又怎么卖得出去?所以说文也是很重要的。
说到“驷不及舌”,大家就会意识到语言怎样表达,表达什么内容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方面“文犹质也”。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所表达出的语言也是有修养、有道德的;一个没有修养,没有道德的人,他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没有修养、没有道德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所以“文犹质也”。表象是本质的一种表现,用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来说,概念就是本质。你不能说概念不是本质,但概念又仅仅是概念,我们说糖是甜的,糖能不能表达甜这个概念呢?所以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两个方面体相不二,如果有其体而无其相,那是不可能的。狮子之所以是狮子,是因为它有狮子的相,如果你把它的皮剥了,那狮子还是不是狮子呢?所以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把虎豹和犬羊皮的毛去了,去掉毛色花纹,谁还分辨得出哪一张是虎豹的皮,哪一张又是犬羊的皮呢?虎豹之所以是虎豹,是通过它皮上的毛色花纹表现的;犬羊之所以是犬羊,也是通过它的皮毛表现的。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要通过君子的语言来表现,所以子贡的话很在理。我们一定要在文化上、文采上丰富自己、优化自己,不能说只注重内修,就不需要好的语言,好的文字。比如我现在说国学好,国学为什么好?还是要通过优美的文字形式、适当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不能天天说好,却说不出个子曰来。
讲到这里,如继续引伸,可以从历史文化与个人两方面来看。
这两个地方,哲学思想那么高,他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富强的大国?那就是文质不相称的必然现象。我们再看西方的文化,像罗马,无论雕刻、建筑等等都很高明,但是它的文化在文学境界、艺术境界到达了最高峰的时候,就开始衰落了。这差不多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必然的道理。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政治、历史是一体的、整体的。全世界也只有我们中国是如此。这就要注意,文化历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有如此深厚。只有中国不受这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