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生主体性及师生主体间性(来自人教网)

(2015-01-31 08:59:54)
标签:

教育

                                                                 一、师生主体性

 主体性为何物,众说纷纭。不过这种说法似乎为大多数人接受,即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具体化为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性。

 (一)目的性

 目的性是师生事先确定教学目的或目标并按其行事的一种属性,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之前,师生会综合社会的教育要求和自己的身心情况以及客观环境等,确定教学目的或目标;

2)这种目标往往成为师生行动的原因,指导或规定、协调或组织师生的行动,以达到预定的结果。

一般来说,师生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越明确、越符合教学的规律性,其主体性也就越强。教学除了体现社会的要求外,也反映着师生的需求,这种“为己”的倾向是师生主体性的表现。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学生有通过教学发展自己的目的,教师亦然,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教学的,至少还有自身价值实现的间接目的。实际上,与发展学生这一直接教学目的相关的发展教师自身的间接目的是推动教师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选择性

  选择性是师生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行为目的和达成目的的手段或途径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和择优的属性。这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  

一是师生有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选择教学的目的、手段和其他条件,在教学中拥有主动权;

二是师生能对自己的主观条件进行批判和识别,并注意扬长避短,使主观条件能更好地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或改造客观条件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是在选择过程中,师生不仅受自己的主观目的和教学环境中的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使师生可能有效地避免劳而无益的事情。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新的属性。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安于现状,有较强的创新要求和愿望;

 二是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实践中把创新的要求和愿望变成现实。

 创造性是师生活动的基本特征,因为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不可复制的,哪怕操作性再强的教学模式,总不可能重复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对于这些细节的补充或变通往往成为师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况且,教学中充满着一定的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任何事先预设的教学都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考虑周全。因此,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当然,师生的教学创造性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个体创造性能够丰富和发展群体创造性,而群体创造性能够引导并升华个体创造性。

 (四)自我调节性

  自我调节性是师生对自身进行反思,强化自己的合理行为、改变不合理行为的属性。这是师生自为的调节,是自我意识作用下的行动。自我调节有正向与负向之分。正调节是强化自己的合理行为,是对当前行为的自我肯定。负调节是对当前行为的自我否定,是弱化或终止当前行为。因此,负调节包含的自我批评与否定更多。否定后的重新选择,可以使师生不断追求新意与更大的合理性。自我调节与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能力有较高的正相关。师生的自我意识越强,自我决策的本领越大,自我调节性也就越强。

 可以说,无论是正调节还是负调节,只要是师生自觉的行为,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师生对教学可以进行“前反思”,即反思发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可以进行“中反思”或即席性反思,即反思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进行“后反思”,即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活动,其思前想后的意味更浓,因而它的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强。

 综合来看,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性是相互联系的。合理的目的性离不开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创造性本身体现着目的性,也是一种自我选择,同时作为一种从主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的创造,不是师生可以为所欲为的,因而受自我调节性制约。至于选择性,往往处于目的性指导下,富有新意的选择性毫无疑问要受到创造性的影响。自我调节性作为与自我意识、自我能力等密切相关的主体性,它理所当然地对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产生作用,因为如果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和发挥比较好,就离不开自我调节。

                        二、师生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包含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具体来说,师生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能够为两个或多个主体所共同理解的、为两个或多个主体共同建立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在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一是能认真解读自身与对方的各种属性,努力建设能为交往双方认同的平等互利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例如教学民主、尊师爱生等教学道德与必要的教学纪律。具有这种品性的师生,通常会带头遵守合理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不会出现疏于律己的现象。

 二是能够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例如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遇强不妒,见弱不鄙。

 三是能审时度势,从主客观实际出发处理问题。

 四是能同情弱势师生的处境,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通融性

  通融性是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苛求对方、最大限度地接受对方的意见与行为的属性。它意味着求大同、存小异,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的最大宽容,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通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使其主体性合理地表现出来;

 二是容忍对方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宽容当时情形下认为的“谬论”(只要它不产生较大的思想混乱),因为此时的谬论也可能是彼时的真理;

 三是允许别人在教学中犯错误,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错误。

 当然,通融性也是有限的,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通融性可达到最大限度。但是,不顾原则性的通融,可能是对此部分人的通融,而对其他人则是苛求甚至残酷。

 (三)共识性

 共识性是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在教学中,师生尽管都想表现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为,但有时会出现比他们的意见更合理、更受人欢迎的见解,此时他们能主动放弃自己的看法,采取认同优势意见的行为。而且,在多数人公认的意见形成后,他们往往会自觉遵循,这些都是共识性的反映。在这种意义上,有人说“主体间性是不同个体通过共识等表现的一致性”。不过,共识性不同于从众性,从众性带有较浓的盲目性,而共识性是审慎思考后达成的一致。

 如果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它们的关系颇为特别。在本质上,主体间性也是主体性,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这诚如意识与自我意识、批评与自我批评,后者都属于前者。但是,后者都可以监控和调节前者,成为由前者外化出来又反过来制约前者的特殊力量与属性。因此有人说,主体间性是客观化的主体性,是主观化的客观性。

 总之,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而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生成与发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既能帮助主体性处在合理的范围,又可能妨碍主体性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主体间性的作用也要保持辩证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