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2015-01-23 07:59:21)
标签:

情感

圣人孔子的真相:言行不一性格冲动且很有城府(图)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本章必是子贡之问有专指,而记者略之,否则孔子当不专以此为说。《论语》如此例甚多,读者当细会。

〖续貂〗

本章讲的是孔子教子贡如何与友相处之道,当时应该还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今日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略作猜测。

辨析:

1、友

名词,形声,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协同。隶定字形亦从二又,即本字左上角的“十”是“又”的变形。隶定字形或体亦有将左上角的“十”直接写成“又”的。又亦声。本义:同事。共事。引申义:同志。同人。

友,同志为友。——《说文》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2、朋 péng

名词,象形。本义:古代货币单位。朋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可以见到“贝五朋”类的句子,表明古时朋就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小雅·菁菁者莪》。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朋,象形兼会意,字从二肉。“肉”指“肉身”、“身体”。“二肉相并之形”表示“身体挨着身体”,表示“二人相与为友”、“同类相好”。本义:二人相友。于是其意为朋友,结党。如朋党,宾朋满座,朋比为奸。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也有伦比的意思,如硕大无朋。

又意:同学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又意:朋友

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或益之十朋之龟。——《易·损》。注:“党也。”

每有良朋。——《诗·小雅·常棣》

3、朋友

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诗·大雅·抑》

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后汉书·马援传》

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唐韩愈《县斋有怀》诗

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离隔关山迥。——明高启《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

“(申)包胥曰:‘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吾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这都是她到上海后收到的各方面朋友的信。”——茅盾《昙》一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友与朋、友与朋友、朋与朋友的含义在古代是不大一样的,子贡所问之友是哪种?已经不可考了。但无论对于友、朋、朋友,孔子的教诲都是通用的。我们姑且将志同道合的人、同学、交谊深厚的人统统称为朋友,再细细玩味其中的不同。

朋友是什么?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人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朋友,作为人群中一员,作为人类的一员,如果没有朋友,是比较悲哀的一件事情,相信读者诸君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滩。但朋友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有一般朋友、挚友、生死之交、知己之友等等,对于自己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朋友,孔子的教诲都是通用的。

子贡向孔子请教对待朋友的方法。从孔子的回答看,子贡所问的问题似应为对待有缺点的朋友,或者说朋友做错了事情,我应该怎么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交朋友不可能交到至善完美之人,此乃人性所定,非我们所能左右,亦非朋友所能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2·16』孔子说:“君子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对待朋友要立意忠诚,当朋友有了缺点,或者做错了事情时,要“忠心地劝告他”,只有立意忠诚,才会去劝过,否则你好我好大家好,谁去管你。

但劝过时要讲究艺术,我们是要帮助朋友,是希望朋友变好的,而不是去吵架,朋友能够改正缺点是我们的目的,只是心直口快直指朋友之非,并非不可以,但距离我们的目标却可能很远。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劝过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措辞,“好好地引导他”,让朋友能够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有所认识,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

自己这样做时,也有可能朋友不理解,朋友就是不改,怎么办?和他绝交?孔子的回答是No,对于自己的劝导“他不听从”,如此“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为什么说“不要自找侮辱”?子游有一句话可为注解,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子游说:“事君太逼促,太琐屑,便会受辱了。交友太逼促,太琐屑,便会见疏了。”)朋友有缺点,你劝说过了也就罢了,太过逼促,太过琐屑,朋友可能就离你而去了。

补充的观点:对待朋友必须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要求完美,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可能你就无友可交。朋友可以听得进劝告,就帮助他改正缺点,不能改正的也要包容,毕竟我们还是朋友。如此我们岂非好好先生了?没有原则了?非也,爱他(她)就要包容他(她)!

读者自详之。

       中国文化中友道基本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会造成不良的结果。所以,大家一定注意体会,儒家的思想、孔子的观念,确实是非常理性的,交友之道,讲求为友尽忠,但绝不会讲愚忠!不管对象、不管形势,一味愚忠!
         ——“适可而止的友道”例子:

         曾国藩有一位幕友叫王湘绮(字壬秋),这个王湘绮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有一次,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正和洪秀全作战,刚开始露出败象的时候,王湘绮就请假要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身为读书人胆子小,害怕这仗败了就不得了,也想让他回去。不过因为自己忙,没有立即批复他的申请。后来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有事去找王湘绮,看见他正坐在房里看书,就站在他身后,也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了,王湘绮都不知道,曾国藩就悄悄地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给王湘绮,又诚恳地安慰一番,让他立刻回家了。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国藩就站在他身后他都不知道。而且有近半个时辰的时间,王湘绮都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是在看书,是在想心事,也就是想回家,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
        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与部下也好,朋友之间也好,相处起来,同样都要适度。如果过分,那么朋友都可能变成冤家,上下级之间也可能成为仇人了。

       还有,这一章,如果与前面的《论语·里仁》篇中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联系起来,就好理解了!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是“屡次”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馀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保持一点距离,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更深厚的情谊。

 〖小知识:隶变〗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隶定或隶定字也可以指将汉字古字体转写成现代字并保留原字体的结构。

由于小篆笔划繁复,书写不方便,一些下级官员(隶)于是将笔划简化(如将“艸”头简化为“艹”,“靁”字下的三个田减为一个,变成“雷”),将弧笔改为直笔,方便书写;又将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时改为不同形状(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意义: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贴合当时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文字有需要变得更方便书写。因此,无论笔画多少,都要逐笔拉长,并要求每笔都要配合疏密长短的篆书,有需要变为更便于书写的、有平直方正的字型特点的隶书。在隶变的过程中,许多汉字构形的理据都被简化了。汉文字从此脱离了图画的性质,变成了便于书写的符号。此外,隶定以后,出现了现在仍沿用的偏旁和笔划系统,而且偏旁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亻、口、火、木、冫等形旁多在汉字的左边;力、见、刂、鸟、斤等形旁都在右边;冖、雨、穴等形旁都在上边;凵、心、皿等形旁都在下边等。这些书写的规律,对认字和书写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方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