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1)党:类别。 (2)观过斯知仁:斯是连词,作“就”解。知仁是知仁与不仁。
【语译】
孔子说:“人的过失,各有不同。观察他所犯的过失情形如何,便知道他心中有没有仁道了。”
【研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换句话说,从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就可以观察出他的善恶来。亦即说明了我们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辨误】
此章由两个短句组成,看似简单,实则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关于头一句,先引两段译文。钱穆先生说:“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古棣先生说:“人们所犯的错误,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两者基本相同。类似的译文还有不少。不过,愚以为如此翻译不能令人满意。
关键是对“各于其党”如何理解。党,指亲族、朋辈、朋党、集团;古代学者训此章之党为“类”,也是指同一类人。其,代指人还是过?当然是人!“其党”就是犯错的他或他们那类人。于,何解?从语意看,如、在、自、由皆可通。直译“各于其党”,大概是:分别如同(或在于,或来自,或由于)他们那类人。
读起来有些拗口,意思也不清晰。于是杨伯峻先生采取意译:“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从内容而非从形式上看,此译毫无问题,明显优于钱穆、古棣两先生译文。
再说第二句。仁,古今均有学者认为是“人”之误,故解《论语》者始终分成两派。“知人”与“知仁”虽有密切关联,但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问题。本文取“知仁”。
知仁,一般就是指知道仁与不仁。不过,愚以为这仅是第一层意思。杨树达先生为此章所加按语曰:“观过知仁者,观其过而知其仁与不仁也。有过而仁者,有过而失之不仁者,故曰:各于其党也。”实际上间接指出了“知仁”的第二层意思,即知道是什么样的仁。这关系到对“过”的认识。人之“过”,程度、数量、后果、性质差别极大。无心之失绝不等同于有意之过,好心办错事也不可与恶意办坏事相提并论。人无完人,仁者也会有过失,这并不令人吃惊。君子“过则勿惮改”(学而篇),“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两者截然有别。
仔细领会,又有“知仁”的第三层意思,即知道有多少仁。仁虽然不能被具体量化,但仍可作多与少、厚与薄的衡量。如人们常说的“宅心仁厚”,就是指心中充满仁爱。再如“良心未泯”,是说良心已丧失不少,但未完全泯灭,剩下的良心在细微处或关键时可能起到主导作用。
观过知仁,大概是孔子的一项发明,令人印象深刻。通常,看一个人仁与不仁,是什么样的仁,有多少仁,都是正面看他的好的表现。现在,从相反角度观察同一问题,反映出孔子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李泽厚先生说:“有趣。不是通过观察优点而是通过观察过错,便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爱好、倾向以至个性而分出类别。大概优点常普遍相同,而缺点、错误却可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以反印正,确实很有意思。
【李零评述】
错误因人而异,有不同类型。孔子说,你要想知道什么是“仁”,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犯的错误是哪一类,只有知道什么是“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这也就是说,错误与真理是如影随形。
我们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实,错误面前也是人人平等。错误有高级、低级之分吗?是不是大人物犯的都是高级错误,小人物犯的都是低级错误?我说不是。(观过知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