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问——《斐多》
(2022-09-29 20:26:31)分类: 读后感 |
灵魂之问
——《斐多》
文/马俊茹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致死的过程。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
薄薄的一本小书,是杨绛译注的。静静地读它,为这个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份清凉。
苏格拉底说: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
这句话读来不觉疑惑。他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处于死的状态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
我反复思考着他的意思。死就是灵魂超脱了肉体而存在。肉体消失了,灵魂反而没有了束缚,就像庄子鼓盆而歌里所讲的。
哲学家爱的是智慧。肉体阻碍智慧的产生。离开肉体,也就接近了智慧。他面对死亡,没有一点悲伤。世俗人怕死,因为它们爱肉体,钱,权位。死亡之后,这些身外之物统统消失。苏格拉底相信,到了那个世界上,他会找到同样好的主子和朋友。他一辈子尽心追求的,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他认为活的从死的产生,人死了灵魂还存在,都是实在的事。认识只是记忆。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我们独自静坐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就和灵魂在一起,更多地放下了牵绊?
“灵魂很像那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肉体呢,正相反,很像那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无定的。”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灵魂从不甘愿和肉体混在一起,它老在躲开肉体,自己守住自己。灵魂经常学习的就是这种超脱呀。灵魂真正是在追随哲学,真学到了处于死的状态。
干净的灵魂脱离人间罪恶,在幸福中生存,而受了污染的肮脏的灵魂则贪恋着肉体不会超脱,缠绵着物质的欲贪,生前和来世都会受到羁绊。
灵魂是超脱于肉体的,所以它才是逍遥自在的。
比如有人一味贪吃、狂荡、酗酒,从来不想克制自己,他来生该变成骡子那类的畜生。
有人专横,来生就变成狼或鹰鸢。
只有真心爱智慧的人,就为这个缘故,克制一切肉体的欲望;他坚决抵制,绝不投降。关心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为伺候肉体而活着的。他们和那些爱财、爱面子、爱权利的人走的是相背的路。哲学家一心相信:爱好智慧能救助自己,洗净自己,他们不该抑制自己对智慧的爱好。不论哲学把他们导向何方,他们总是跟着走。
哲学家的灵魂相信它应当摒绝欢乐和痛苦的情感,在平静中生存;应当追随理智,永远跟着理智走。它认识到什么是真实而神圣的,就单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粮食。这是认识,不是什么意见或主张。它深信人活在世上的时候,它就该这样活着;到人死的时候,它就跑到和自己又亲切又合适的境界去,不受人间疾苦的困扰了。
他说:“我们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生存。”
“我们活一辈子,应该尽力修养道德、寻求智慧。因为将来的收获是美的,希望是大的。”深深地铭记这句话吧,它将涤荡我们内心的得失之患,找寻人间的真境。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做一件事。
苏格拉底走了,他留下了精神。他还活在世上。
人来世上是为了什么?寻求真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推敲的小书,它会时刻敲打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俗,葆有一份内心的空明和澄澈。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光明南里增六楼3门12号
邮政编码:063000
联系电话:13513254945
开户行名称:
交通银行唐山分行理工支行
行号301124001215
2022年9月20《唐山劳动日报》副刊。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