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克己-复礼-为仁

(2021-01-18 20:36:20)
分类: 国学研习

我就一俗人啊。读书的时候,还算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后来混迹社会,经常被社会毒打,红尘一滚,遍身是泥。去年才认真看了点书,不像教授们一心搞学术啊!

魏高原,论语学而篇基础五章原文与白话翻译

2021-01-17 02:59:55

国学研习

发: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b5b16030102yr0d.html

@麦东,@06 陈玲月,请辰溪民中校友赐教!感觉如果无法正确理解国学经典,还不如不学,因为必然越学越笨除了能够取得高级文凭?

我觉得《论语》理解之难在于一个论点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境。比如《论语》开篇第一段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境来论述为什么学习?怎么学习?这样的目的和方法论,而是像一句警句和格言,直接就把观点给呈现出来,缺乏逻辑论证的过程。

上学的时候,课本注释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这样的:学习并经常温习或复习,(学有所得)难道不快乐吗?这种解释导致了很多人重课本、重理论,没有重实践,而是啃书本,由此出现了很多书呆子。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酸儒、腐儒的故事。

明代王阳明就对儒学进行了再解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俗语说:干了再说,边干边学。对经典的何种解读,直接影响了学习经典的行为和方式。魏教授对《论语》的第一段话的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强]

阳明心学,[强]和现代心理学也契合,知行合一改造潜意识,关注情绪领域,懂人性,通人心,中华文化瑰宝[强]

@麦东@06舒梅海关键不能擅自将“说”通“悦”?谁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别忘了陈景润活的啥狗样?还快乐?别死翘翘就万幸了?啥叫“冷板凳”?

反正我的学习就是玩命,没啥快乐可言。当然因为是我愿意,也就认命,再苦也甜?也只有有了好的结果,才谈得上愉悦快乐?但毕竟快乐也就那几十秒的事?绝大多数时候是忍饥挨饿废寝忘食?我认为历朝历代将“说”通“悦”纯粹就是骗万千莘莘学子认真读书。问题是有几个上当?

那种”乐”可能是深于感官,然流露于感官,关乎于本性/天道的畅达,发于事亲为孝,事友为信,事兄为悌,处身之主宰为心?@76 魏高原。@麦东@76 魏高原请前辈赐教!

@06舒梅海赐教不敢,我也是在探讨。因为帛书甲老子被篡改太多,我也自然猜测孔子也难逃一劫?果不其然,我的直觉周文王的东东估计也同样难逃一劫!

反正我永远也不接受学和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许后世的“学习(读书)”是?问题是这样的快乐有啥意义呢?毕竟一代不如一代的结局离恐龙还远吗?

昨晚看西藏卫视正在热播的《朱元璋》第四十集才知道,原来我党的“喝茶 ”源自朱元璋对待自己子孙及爱臣!苦丁茶。感觉这个电视连续剧,比电影《以人民的名义》更有艺术感染力以及惩前毖后作用?!

【狗屁国学的克己复礼,于丹便是】

@察里津格勒,我从来没机会关注于丹女士的百家讲坛之论语解读!不过我可以肯定未曾正确解读过?即便这个“克己,复礼,为仁”我估计除了我魏高原,古今中外没人正确解读过?请记住,不是“克制自己和恢复周礼就是仁的定义”这样的错误解读。而且这里的“复”应该是”答复”之“复”,也就是,对自己(不是对同胞和臣民而是君王对君王自己)要“狠”,对别人要“以礼相待(也特别是还不知道是不是潜在敌人)”,而且必须“实际践行仁(而非满嘴的仁义道德)”。如此一来,请问“克己-复礼-为仁”有啥错?一如帛书甲老子道经第二章的“知美-为美”而非通行本道德经及其篡改祖师爷楚简老子的“知美之为美”!

这个宏论我赞同点赞支持

@06舒梅海我就比你高两届,不是啥前辈。阐述观点,不分男女辈分,才有意思。我觉得“仁”就是追求一种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利己、利他、共赢与合作。

克己就是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以符合“仁”的要求。这个比较难搞啊,要修炼啊。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推崇复古,行周礼。行为规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比如现在用的是智能手机,跟没智能手机时的行为会发生一些变化。

克己复礼为仁

先修炼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以符合“仁”的要求。怎么修炼?按周礼的行为规范来修炼(时代会发展啊,人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人人如此,就能达到理想中的“仁”了。

行为规范,有点像宗教的仪式。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修行在心,不在形式。拘泥于形式,形式会变;不重形式,又不容于人。

心性中的仁,

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启的西方哲学,心灵和灵魂论述里,读起来感觉很契合,

真相只有一个,应该也适合天道,心性,

中西里面应该是相通的,

中西方都强调在德行合一,

苏格拉底之死就感动了无数代人。

关键在于大家语文水平至少要达到小学水平才能阅读国学?

思想传播,往往被人为解读,曲解,现在国学,一部分没有取到精华,在宣扬一些过时的礼,是要不得的。

礼是礼,仁是仁。怎么可能“复礼”就是仁呢?那还要仁干嘛?

问题的根源和人欲的无限扩张有莫大的关联,美国的消费主义也难于持续?

所以我们可能冤枉和小看孔子也就是孔丘或孔夫子了?

哈哈,不知道,真相只有一个,,时光若能回到两千年前,七十岁的老头,还在周游各国,宣扬当时不受待见的学说,不接受安逸的生活,还是不是的被人嘲笑,挖苦,甚至追杀,想问问这是为了啥?孔夫子的初心是啥?多这么久了,这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之道被统治阶级篡改了一些吧!

石头希迁曾说:道要破执,

何为执?

是小子我要发这句话让人看到?[咖啡][咖啡][咖啡]

道-德-仁-义-礼

0 - 1 - 2 - 3 - 4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正确处理。

道-德-仁-义-礼-智-信

0 - 1 - 2 - 3 - 4 - 5 - 6

“无”就是“归零”或“不忘初心”。而“孔孟之道”仅仅“道之华”也就是“细枝末节”,不能作为道德人类的行为准则,仅供参考。也只有符合“道”和“德”的“仁义礼智信”才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行为准则,否则必须是帛书甲老子所言之“绝仁弃义”也就是“弃绝不符合道德的仁义礼智信”。

而根据本人迄今为止对三分之一论语的精读,孔子这部分仁义礼智信言论还是符合道德的,关键是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和仕人那里,还是不是符合道德就只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道德不知?毕竟,作为“道之华”的“仁义礼智信”太容易“左手打架右手”也就是“灰色地带”太多,并非“非此即彼”?同样的“礼”比如“嫡长子制度”可以上演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也就是骨肉相残?也就是漏洞太多,或公理婆理,几乎无法有任何社会和人性的进步。

我希望通过本人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就是符合道和德的那些论述,摒弃其不合道德成分。麻烦在,既然已经符合道和德,那又还有啥必要给出新称呼比如仁义礼智信呢?要知道,就连“德”也有“上德”和“下德”之分。“道”也有“天之道”和“人之道”之别。更别提日常见到的“正道”与“歪门邪道”之分?不过帛书甲老子只有“道”与“不道”之分。

孔子只有:仁义礼而没有智与信;智是孟子提出的;信出自于西汉董仲舒之言。老子德篇只提:仁义礼。

谢谢补充!受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