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楼诗>注译稿》卷一(庚寅续)
(2012-07-09 13:58: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海藏楼诗 |
寄粟生兄
韲盐未了持家事①,灯火惟馀课弟编②。料理儿曹聊晚计③,浮湛闾里忽中年④。好乘佳日舒心眼,莫遣新霜拂鬓边。准拟江淮乞郡倅⑤,为兄先办杖头钱⑥。
【题解】
据郑孝胥日记,作于光绪十六年(1890) 七月十九日(9月3日),时郑栗生未在京,郑以诗书扇寄之。栗生:为郑孝胥的族中从兄。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语译】
枕上
闲身急景暗中过①,枕上方惊去日多。月影渐寒秋浩洞②,柝声弥厉夜嵯峨③。养生候密须逢子④,学道心繁总着魔⑤。是事故应思熟烂⑥,不将美睡换奔波。 学道之士,必以子时修炼。
【题解】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语译】
匆促的时光在我闲散的身边暗中过去,到晚间枕上才觉得过去的日子那么多。一轮寒月的影子,让人觉得秋意弥漫,更声更加凄厉,夜气如山凝重。养生悟道须在夜半甲子,学道心事多总会招来心魔。什么事都要思考得烂熟于心,不要枕上的美睡没捞着,却换来世事的奔波。
【附录】
一、此诗五句写到郑孝胥“夜起”养生的习惯。郑孝胥晚年亦号“夜起庵主”,在他的《日记》中常常有“中夜披衣起”的记载。他为什么总是在夜半起身?起身后又去做什么事情?其同乡近代著名诗人陈石遗在认为:“苏堪堂堂一表,而其妻乃淮军将领之女,秃发跛足,侏身麻面,性又悍妒无匹。苏堪纳妾,余求一见,其妻自屏风后大吼曰:‘我家无此混帐东西!”’苏堪亦殊有杖落地而心茫然之意。清季国事日非,苏戡中宵即起,托词锻炼筋骨,备万一起用上阵,实就其妾宿也。为妻所破,诟谇之声,闻于户外。”(钱钟书《石语》)石遗老人所提到的郑孝胥所纳的妾是指上世纪初名满申城的金月梅。这位姿色“妖冶绝伦”的梨园花旦在郑孝胥穷追不舍下,于1902年11月嫁进郑府。但查看《郑孝胥日记》,两人在上海从相识、同居直至分手,前后不过5年时光,期间郑氏还出任广西边防督办,因而两人交往大约只有两年左右,同居不过半年,而郑氏“中宵夜起”达数十年,所以陈石遗“避妻就妾”的说法似应是一种戏说而已。陈郑晚年交恶,可能的原因是陈衍70岁生日时郑孝胥的贺诗,诗中有“天增岁月人增寿,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句子,讥刺陈临老入花丛,也是比较刻薄。
二、张荣明《“鹤知夜半”:郑孝胥的隐秘情结》则以为其“刻意迎合乃至附会转世‘白鹤’的种种特性(《郑孝胥年谱》:“先生生时,太夫人梦见白鹤翩临,说者谓先生为鹤之转世。盖先生行止咸具鹤形且毕生不啖禽鸟之肉也。”),应乎天而顺乎鹤,奉天承运,干一场大事,做一回‘鹤相’”也。(《万象》卷三第八期)
三、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也有关于郑孝胥“夜起“的记载,且录了一首《示石遗》的诗:“寐叟深言夜坐非,石遗却道宵行奇。海藏夜夜楼头坐,恰是晨钟欲动时。”大约陈衍早就有郑孝胥夜起就妾的戏言,故王有此诗也。
八月二十八日夜坐时将出都
宵凉百念集孤灯,暗雨鸣廊睡未能。生计坐怜秋一叶①,归程冥想浪千层。寒心国事浑难料②,堆眼官资信可憎③。此去梦中应不忘,顺承门内近觚棱④。
【题解】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夜间孤灯下,百念丛集于心。暗中传来抽打屋廊的雨声,难以入睡。回想我的生计,因此也可怜那秋天的一枝一叶,暗想那回乡的旅程,得经历波浪千层。对国事已经感到寒心,难以预料。眼前都是按资历任用人才,真是令人憎恶。此次回去,梦中应该不能忘记这段经历,不能忘记离皇宫不远的顺城门外的我的住处。
【附录】
出京
坐看林叶黄,已有难留意。秋阴积离色①,送我以寒吹。亲朋裁三五②,念别数相诣。去来自细事,所叹迫生计。翻然狥微念③,赴之颇沈鸷④。宁辞长途劳,聊免他时悔。海波千万迭,适志即平地⑤。驱车出东门,眇默身如寄⑥。
【题解】
【注】
①离色:离别的景物。战国时宋玉就将秋色与送别绾结在一起,《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②裁:同“才”。
③狥:同“徇”。
④沉鸷:思虑深而有勇气。
⑤适志:与自己志趣相应。
⑥眇默:悠远,空寂。
【语译】
看见秋叶发黄,已产生难以在京居留的心思。阴阴的秋日积聚着离别的景物,送我的是吹着寒气的秋风。亲朋好友才三五个,知道将别离数次与我相聚。离去与来到都是小事,可叹的是为生计所迫而来去。顺从微末的心念,翻然离去,实现它还真需要深思与执着。岂是怕长途劳累,只为免去它日的后悔。虽有海浪千层,与志趣相应即视为平地。从东门驱车而去,四野空寂,更觉得我是寄身在天地间的一过客。
伯潜约逰鼓山
风雨危前诺①,中宵喜见星。夜寒依竹轿,晓雾出茅亭。沧海归人瘦,孤峯向我青。入山真恨晚,举首愧山灵②。
【题解】
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10月),郑孝胥出京回福州。时陈宝琛在中法战争失败后,以“荐人失察”之过,被降五级,闲居福州。二人相聚于福州,陈宝琛有游鼓山之约,遂有此作。味此诗,当在岁末。具体时间,日记缺失,不详。伯潜: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同治七年(1866)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着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等。鼓山: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是福州著名风景区。
【注】
①
②
【语译】
刮风下雨,之前答应同游鼓山的诺言怕要难以践约,半夜高兴地看见云散星出。夜气还寒凉,乘竹轿进山,早晨晓雾中露出茅草亭。我这沧海归来的人未免消瘦,孤独耸立的山峰向我展露青葱的颜色。真恨我进山太晚了,抬起头来愧对山中的神灵。
听水楼偕伯潜夜坐
人闲可语转寥寥,默坐空山尽此宵。月黑忽惊林突兀,泉枯惟对石嶕峣①。宣南气类今难问②,楼上诗魂我欲招。 楼悬凈明庵乩诗③。莫便相逢恨岑寂,明朝分手马江潮④。
【题解】
听水楼:鼓山“听水斋”,是陈宝琛在灵源洞下喝水岩,循溪寻到之所在,“于岩旁绝崖中筑一小寮,颜曰:‘听水’”。“听水斋”是个船形建筑,今不存。其遗址尚留“听水”二字,左刻其《鼓山晏师坐处结一小寮颜曰听水得八十字》诗。光绪十六年(1890)冬,郑孝胥(苏龛)在金陵,此诗当作于离福州赴南京之前,据陈《十一月十四夜,听水斋同苏龛待月即送北行》诗,可能即在十一月中下旬。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东坡生日集翁铁梅斋中
江上残年我又归①,高斋雪后正添衣。终知此老堂堂在②,胜觉虚名种种非。酒半题诗忘客去,香中读画爱梅肥。聚山楼外山能识③,只欠相携看夕晖。
【题解】
郑孝胥在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由福州北上南京,大约在南京居住近五个月。年底的十二月十九日正值东坡生日(苏轼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十九日。),诸友汇聚翁斋,有此作。(现存日记缺失,具体情况不详。以下数诗均如此。)翁铁梅:翁长森(1855-1914),字铁梅,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著名藏书家,曾官云和知县。
【注】
①
②
③
【语译】
江边岁末我又回来,正是高楼雪后需要加衣保暖的时候。从来知道此老者会堂堂正正做人,太觉得人的种种虚名终归不实。酒半沉迷于题诗,忘记送客归去。花香中欣赏画卷,喜欢画中的梅子肥的时节。聚山楼外的山还能认得我,只是亏欠与你共赏落照夕晖。
【附录】
薛庐同子朋待月
欲雪城西尝对饮①,旧游新岁感峥嵘。平生已畏论怀抱,湖海何缘识姓名?湖南人某君题诗壁间,谬有郑张之目。张谓通州季直②。入寺看江孤阁冷,烹鱼炊稻暮钟晴。与君晚遇良非浅,小待梅梢好月生。
【题解】
薛庐:薛时雨在金陵的居所,为曾国藩为薛时雨所建,在今龙盘里附近。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着有《藤香馆集》。薛时雨为顾云之师,薛逝后,顾云为纪念老师,购得此庐,仍名薛庐。子朋:顾云,见前《题顾子朋子朋斋壁》诗注。
【注】
①
②
【语译】
游栖霞泊舟下关寻三宿岩题字不得
寒鸦衰柳点霜天,好放城根下水船。岁暮暂寻招隐客,年来深欠入山缘。江光月尽空含影,是日晦。人语宵分渐坠烟。惆怅精蓝三宿字①,吟魂梦倚洞龙眠②。
【题解】
栖霞: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下关:位于今南京城区西北部。三宿岩:位于今南京下关静海寺内的一座小山。南宋抗金英雄虞允文的督师抗金的行船曾在此停泊三日,此岩为虞允文拴过船,由此得名。郑孝胥为什么关心三宿岩题字,当系为虞允文抗金事感发时局之忧。
【注】
①
②
【语译】
寒鸦、衰柳,点缀着冬日的霜天,在城墙根正好向下水放船而行。岁末暂寻找招人隐居做客的朋友,今年来太亏欠入山之缘。没有月光倒影,江水空自泛着光亮,夜半人语散去,渐渐落下烟峦。最感惆怅的是在三宿岩的佛寺没能题字留念,我梦中还吟着诗,伴着山洞中的龙吟安眠。
登摄山最高峯
每愁飞鸟灭云端,石蹬行来倦百盘。钟阜云开分晚照①,吴江枫落入新寒②。名山谁信身堪隐,世事终怜劫未阑③。直恐哦诗增客感④,松风还为卷波澜。
【题解】
摄山:即栖霞山。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我每每看着飞鸟在云端消失都为它们飞越那么高的摄山发愁,我沿着石磴走上山来,山路盘来盘去,真是疲倦。钟山高峰的云层分开,落下夕阳余晖,吴江上飘落着的枫树落叶,天气已开始寒冷。有谁相信名山可以隐居呢?到头来还是关心人世的劫云尚未终结。只怕是吟诗会增加作客他乡的情绪,于是松风忽起,为我万林舞动如海浪起伏。
【附录】
郑一生负气,功名心极强,固有“名山谁信终堪隐”之意识,而总是萦怀于世事劫运未阑。有时,提及归隐,也不过是口不应心的应景话而已,如《官学杂诗》“江湖是吾性,朝市非公能”的话,当不得真的。
桃花涧有石刻非人间三字
双涧分流出翠微①,春来红雨想沾衣②。桃花曾见先皇日③,直觉人间事已非。南巡行在,乱后尽圮④。
【题解】
桃花涧:在栖霞山。桃花涧两侧的峭壁上有宋人“桃花涧”、“非人间”等石刻。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从清脆的山峰分留下两条涧水,想来春天里桃花如红雨乱落,沾人衣裳。那曾看见当年乾隆皇帝的桃花,定会感觉这世间人事已全变了。
栖霞市旧传徐锴子居山前,设茶肆,号徐十郎茶肆。
有铉自江南初入朝,授官诰,云:归明人伪银青光禄
大夫守太子率更令云云。如内史乃江南宰相也,
银青存其阶官也。见摄山志
街名最爱栖霞市,兵火荒村定几经。欲考江乘图彷佛①,漫过茶肆客零星。溪流抱寺通渔艇,山色开门展画屏。闻说徐家存诰敕②,可堪寻看伪银青③。
【题解】
徐锴:(920-974)字楚金,扬州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其兄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兄弟皆有有文名,均精于文字学,号称“二徐”。徐锴因其兄徐铉入宋,忧惧而卒。官诰: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此当指徐铉自南唐来归宋朝,宋所下官诰。银青光禄: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近人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二载:“徐铉无子,弟锴有后,居金陵摄山前。开茶肆,号徐十郎。有徐铉诰敕甚多,尝至摄山求所谓徐十郎家,观之,其间有自江南归朝授官诰云:‘归明人伪银青光禄大夫知内史事上柱国徐铉,可依前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率更令。’云云。知内史乃江南宰也,银青存其阶官也。”内史,唐宰相称内史。上柱国,是官吏的勋级,不是实际的职务,文臣爵位稍高,便授上柱国。率更令,官职名,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
【注】
①
②
③
【语译】
最喜爱栖霞市这街名,荒村一定经历过几番兵火。想要考查这里和旧时江乘是否相像,茶馆里茶客没几个人,算是白来。溪流环抱着山寺,可以乘渔船来往。推开门,山色扑面,如展画屏。听说徐家现在还保存着官诰,值得去寻找为伪朝做官的银光禄卿的官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