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任:日本的公务员考试是怎么防作弊的
(2012-09-03 09:25:16)
标签:
杂谈 |
编者按: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公务员这一“金饭碗”完胜金融行业成为大学生择业首选。有考试意味着有竞争、有选拔,这就为有些官员带来了权力的“寻租”,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公务员考试舞弊案频发,手段更是光怪陆离:应届生唐海情在贵州省选调生招录中 “被梅毒”,山西宋江明在体检中血红蛋白“被未达标”,广东中山一官员为其子“定制”招录岗位,甚至为其子篡改笔试分数……
虽然有关部门对相关涉案官员进行了惩处,但是为何舞弊风屡禁不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同样有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日本,一百年却没有出过任何舞弊的问题,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笔者在《谁在统治着日本》一书中将其归结为日本公务员考试的高度透明化。
在日本,只有通过了“国家公务员Ⅰ种考试”的人,才能成为高级国家公务员,这个考试的难度非常高,即使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样的一流学校里面最优秀的学生,如果真要想当高级公务员的话,也要从二年级开始就去专门的补习班就读才有可能。
连续几代都是东京大学毕业生的家庭很罕见,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民主党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家族,到他父亲鸠山威一郎为止,是接连三代东京帝大法科毕业,可是到了鸠山由纪夫和他弟弟鸠山邦夫这一代就不同了,鸠山邦夫仍然是毕业于东大法学部,可是鸠山由纪夫就只考上了东大的理学部,而鸠山邦夫的儿子则干脆就连东京大学都没考上。
在日本,父子两代都是高级公务员还时有耳闻,比如现在的皇太子德仁亲王妃子——小和田雅子,在出嫁前就是外交官,而雅子的父亲——小和田恒,则曾经做过外务省事务次官。要知道现在并入了“国家公务员Ⅰ种考试”的外交官考试,原来是单独进行的,号称是日本最难通过的考试,所以日本外务省有一个古怪的传统:最牛的人是那些大学没毕业的。这是因为外务省对是否毕业无所谓,反正进来了之后,还要送去国外的大学进修,像小和田雅子就先后在牛津和哈佛进修过,所以只要考上了外务省的人,就立即退学去上班,入省年纪越低就越有发展。
一家三代高级公务员的例子是屈指可数的,一家四代高级公务员则几乎没有,东条英机内阁的外相,后来的甲级战犯——东乡茂德,号称四世高级公务员家庭,但仔细查一下就能发现,其实是把女婿当做养子来凑数的,而反过来看日本国会,四世议员根本就不算稀罕。
这样公务员的选拔方式避免了世袭,也使得成为了高级公务员的人能够珍惜职位,做到不腐败,但同时也使高级公务员有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
凡事都有两面性,日本官僚制度中,一些原本是为了维持这个制度的小细节,到最后却成为大问题。
读过笔者《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和《浩瀚的大洋是赌场》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日本陆海军中有军刀组、吊床号之类的名次问题。日本人喜欢排名次,在官僚制度中也是这样,日本官僚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名次就是考试的名次。战前是高文的名次,现在则是甲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名次。考生在通过了甲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后,接到的合格通知书上面,还标有在所有考生中的名次以及自己所报考的省厅中的成绩,这个考生进了省厅之后的仕途,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名次所决定。
这么做的考虑,当然一部分是出自“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但还有一个考虑是很实用的,就是避免舞弊。
凡有考试必有作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然而要维持考试的权威和考生的自尊又必须消除作弊,这个消除作弊的方法就是将过程透明化,只有透明化的操作过程才能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使得作弊无法进行。实际上,日本在招收地方公务员或者地方职员的时候也时有丑闻发生,然而,从战前的高文考试一直到现在的Ⅰ种考试,这一百年没有出过任何舞弊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全部透明,连考试名次都全部公布。
排除舞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排除在批阅考卷时的舞弊。有过考试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考试中很容易“马失前蹄”,但超水平发挥却不容易,尤其是参加考试的人全是佼佼者之时,以“超水平发挥”作为舞弊的理由是几乎不可能的。另一层是排除在录用时的舞弊。除去刚开始几次的高文考试之外,这种考试都只是一种资格考试,通过了考试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录用,因为录用牵涉到有无空额的问题,特别是在这种将来肯定升任高官的用人问题上更需要慎重,所以各官厅在录用时有自由度,这就给“人情录用”留下了一个可乘之机。但如果采用公开名次的方法,一般官厅在录用时除了考虑名次之外,没有了其他选择。
一般来讲,权力必然伴随着腐化,但是日本官僚的腐化程度,在各国官僚中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日本人采取了提高官僚队伍的入门门槛的方法来刺激官僚的自尊心,从而降低官僚的腐败程度。
相关阅读:俞天任《谁在统治着日本》,东方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