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长衫为谁而穿
(2023-03-24 10:49:58)
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位被侮辱被损害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这位有百年历史的小说艺术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热议对象。孔乙己比不上范进幸运,能够否极泰来,受贵人指点而 “大器晚成”,接连中秀才、举人而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最终在“凉薄”的社会中孤独死去。是谁造就了孔乙己孔,其悲惨命运为何能引起人们同情?要解开这个谜,当从孔乙己的长衫说起。
远观衣衫近观人。衣食住行乃人生大事,衣被排在四大基本要素之首。人类走向文明是从腰间开始围上树叶开始,看来文明不只保暖那么简单。人们费尽心思着力改善衣着条件,并不断丰富衣着的社会内涵,如整个封建社会,各色人等衣着都有严格要求,不能随便僭越。像“布衣”“锦衣”“芒鞋”“丝履”等被打上不同社会等级的标签。鲁迅先生从知识分子长衫入手,着力打造孔乙己这样一位极具“尊严感”落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着长衫是为彰显其知识分子身份,维护知识分子尊严。孔乙己深受传统伦理教育影响,深知行头表现力与认知力。即便无力置办像样的衣服,但又脏又破的长衫,何尝不具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感,是对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执著坚守。在他认为,长衫如同钞票,再破也是钞票,不会损害其自身价值。
社会虐他千百遍,他待社会如初恋。一粒小小的茴香豆见真性情。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下酒菜仅一碟茴香豆而已。当一群随大人起哄的小孩子围着他转时,他却将这仅有的一点儿下酒菜分给每个孩子一粒。其善良可见一斑。而当孩子们意犹未尽,还盯着碟里仅剩的茴香豆,他忙用手罩着碟子,口里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窘态毕露,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如果说读书能带给孔乙己什么优点,当首推这种质朴与善良。《大学》所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孔乙己身上得到鲜明体现。 “我”这个店里小伙计,他教茴香豆四种写法,那种真诚与热切,虽显迂腐,但善良本性得到再次彰显。
孔乙己式的尊严,在世人眼中,那当是一个“笑话”。众多读书人化蛹为蝶,蜕变为统治阶级一员,孔乙己没有完成这种进化,“理所当然”成为众人嘲弄的对象。他们专以揭孔乙己伤疤为乐事。像“你真读过书吗”这种明知故问式挖坑,是为了从精神上击垮他。在世人眼中,配读书的当属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功能名就是理所应当。孔乙己“连个秀才都没有捞着”,一个“捞”带有强烈的戏谑味道,功名不是考取,而是“捞”的,在世人眼中,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辛辣的讽刺。“短衣帮”极尽八卦之能事,将孔乙己老底给兜个干干净净。像脸上“添了新伤疤”了,偷人家的书 “被吊着打” ,让孔乙的自辩显得苍白无力。让其脸色由青白变红最后是灰白色,这种直击其灵魂深处痛处揭短将孔乙己尊奉的读书人尊严给剥蚀得荡然无存,其长衫之于众人是名存实亡,被最终褪下是早晚的事情。
孔乙己长衫最终还是被脱下,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已经被同时读书何家人给打折了腿。孔乙己喝了人生辞路酒,穿着个短袄,消失在这冰冷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