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2022-11-20 23:09:36)
三国时期名士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水镜山庄司马徽曾放言,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只可惜天妒英才,庞统辅佐刘备取西川,被蜀中名士张任射杀落凤坡,年仅36岁。卧龙与凤雏共事一主,结果卧龙升天,成就伟业,而凤雏早夭,壮志难酬。庞统性格缺陷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共同促成了庞统悲剧。
纵观庞统一生,其个性集合了阴鸷与放浪两大特色,奠定了其悲剧的主色调。具体来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因坎坷求仕路导致的性格扭曲。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作品,对庞士元本人外在形象都表达出不敢恭维的一面。而古人相由心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便识人无数的人中豪杰如孙权与刘备,在最初都因其长相而冷淡待之。传统认识在庞统心中产生极大阴影,在性格上相当叛逆,十分高傲。如此别人更加深 “目中无人”的认识与忌恨。如刘备让他当耒阳县令,他感到刘备小看他了,不好明说。在任上近百天不理政事,造成民怨沸腾。刘备派张飞有针对性巡查时,他又用极短时间将上任以来累积的大小案件判的一清二楚,走刘氏集团三当家的路线获得重用。有人说,他可以用诸葛的推荐信获得上位。庞统没有这样做,并不仅仅是试试刘备是不是慧眼识珠,他想以仁德著称于天的刘皇叔,求贤如渴,应该不会像其他人样以貌取人。还有个更深层的心思,也许只有刘备能够深谙,那就是庞统如果走诸葛路线的话,马上会被领导贴上诸葛集团(同党)的标签。将来自己在诸葛亮影子下工作,好处都是诸葛军师的,而过错与责任都得自己担当。庞士元在最初时将自己与诸葛亮划清了界线,无非让刘备明白卧龙是卧龙,凤雏是凤雏,凤雏不会仰卧龙鼻息。
其二,为争宠而甘当刘备制衡卧龙马前卒。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应该带着十足的诚意。曾经因为与诸葛的鱼水之欢”而冷淡了结义兄弟关云长与张飞,打翻了两人的醋坛子。诸葛亮与刘备的黄金搭裆以刘备东吴招亲为分水岭。诸葛亮智慧绝伦,初出茅庐,小试锋芒,就让无立锥之地的刘氏集团有了自己的地盘。但在与江东结亲过程中,诸葛亮连他这个主公都当作与人斗智斗勇的筹码,自己虽抱得美人归,但也险命丧江东。与高手过招风险太大。得到张飞与诸葛联合推荐,无尺寸之功的凤雏马上被刘备封为副军师,与诸葛一起共赞军事。聪明绝顶的庞士元不可能看不出刘备心中小九九。毕竟诸葛亮比他早到一段时间,其才华在刘氏集团尤其是桃园义结金兰的三兄弟得以初步展示,在实践检验中深得认同与赞赏。也是建功心切,让他还甘心充当马前卒,对诸葛亮小心钳制,避免他一人坐大难以控制。不仅是庞士元,终刘备一生,对诸葛是又用又防,导致诸葛才华未能尽展。不仅如此,还时不时违背诸葛给他制定的联吴抗曹战略,搞出些骚操作来,如打着为兄弟关云长复仇的旗号,与东吴翻脸,想拣个软柿子捏捏,结果却碰到硬茬,自己辛辛苦苦积攒半世的家底儿被赔个精光,令刘汉复兴的希望火苗彻底熄灭。
其三,庞士元德不配位,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诸葛亮老对手东吴周瑜,在临死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哀叹。诸葛亮与周瑜,确算得上是棋逢对手,也是惺惺相惜,都是雄视古今,胸怀天下之大材。诸葛亮出山的初心是挽狂澜于既倒,为恢复刘汉王室的正统地位,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出山不是为博取功名,感明主知遇之恩,待功成之后,他想如西汉张子房一样,激流勇退,回归田园。庞士元生逢乱世,他一没有做到良禽择木而栖,二没有功成身退之意。他先投孙权,被婉拒后又投奔刘备。人生缺乏高远志向与坚韧的性格,难免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迷失人生奋斗方向,做出无谓的牺牲。从其比较有名的计谋来看,他的计谋均为比较阴毒,端不上台面。早在取荆州之时,刘表本意要将荆州奉送给刘备,诸葛亮认为这天赐良机。但刘备认为手段不光彩,拒绝了诸葛亮与刘表。后来诸葛亮再也不出类似的计谋。四川张松献图,刘备借协助刘璋防汉中张鲁之名,率军入川。庞统却怂恿刘备借刘璋出城劳军之机,劫持刘璋,采取类似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兵不血刃取得益州之地。在得不到刘备首肯情况下,他贸然行动,仿项羽鸿门宴之手段,也来个魏延舞剑,想在席上击杀刘璋,造成既定事实,逼刘备就范。这明目张胆的刺杀行径引起刘璋手下人士的警觉与不满,现场几乎挑起一场械斗。这种反客为主,图谋不轨的意图太过明显,结果引起包括刘璋在内的川中人士的强烈抵触。把刘备的形象推向反面,兄弟反目,双方为争夺地盘而陷入苦战达三年之久,造成原本天府之国变成人间炼狱,尸集如山,血流成河。庞统自己也在这场战争中被狙杀。令人扼腕。
东汉末年分裂与统一两种力量的较量,参与对象众多,每个人命运都被改写。有如智慧之神诸葛亮,他在出山之前家务事托付给自己兄弟,要好生看管,说自己辅佐刘皇叔完成霸业后会再回来。但终其一生,都再没有回家过。据此看来,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生逢乱世,人生有若浮萍。庞统满腹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在江东之时,本只是周瑜的一个门客,虽向曹操献连环之计,让曹操把战船用锁链木板连在一起,为后面黄盖火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算是奇功一件,但这功劳只算到周瑜账上,为周瑜雄才大略增光添彩了。周瑜死后,本想直接投靠孙权,只因相貌丑陋遭遇冷落。后来在诸葛亮劝说下,投奔刘备,同样倍受冷落。在投奔刘备后,因刘备不善于用人,两个超级谋士没有做好明确分工,导致两谋士之间内部较劲,极大消耗了集团的实力。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三步走的战略路线图,在稳定荆襄九郡后,借张松献图之机,刘备为入川做准备。按说路线图是诸葛制定的,本该诸葛随刘备入川,但不知怎的让庞统随征,诸葛亮却留在战略后方荆州。在处理四川问题上,庞统与刘备在方式上出现问题。如果刘备借刘璋之力先取汉中,干掉张鲁。既兑现了入川承诺,赢得好口碑。同时也拥有了汉中之地作为根基,以此拉拢川中人士,以其仁义口碑收买人心,徐图西川,可能结局完全改观。一是保存了天府之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为后续徐图中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没有因战争创伤,导致外来势力与川中土著势力形同水油,产生内耗,让本贫弱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如代表土著势力的李严在后期掣肘诸葛北伐事业,令其功亏一篑,也不能不说由此产生的祸根。一切皆因庞统操之过急而化作了泡影。有人说,换作诸葛亮又能怎样。从后来诸葛亮平定蜀汉南方叛乱对其首领孟获七擒七纵来看,诸葛亮以怀柔为主,更着眼于长治久安。不过,历史不容假设。
谋士以多谋为主公开拓思路,决断应是人主之职责。谋与断各自扮演角色不一样,除极少数具备雄才大略的盖世英雄,大多不能集于一身。因为谋有利弊,断关存亡。就如庞谋曹断,结果曹操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庞谋庞断,让刘备益州之行危机重重,不但赔上自家性命,刘氏恢复旧山河的梦想也终归虚幻。谋而不断,是谋者之德,人主之福。
悲哉,庞士元!
(2022年11月19日初作,20日公租房概修完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