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母文

(2022-10-26 20:11:56)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慈母驾鹤,举家同悲。

我的母亲黄老孺人,于农历乙亥年1935626日出生,于农历辛丑年2021年冬月廿六日病逝,享年87岁。她本生于安居宋家冲黄氏大家族,只因身逢乱世,黄家家道中落,外祖父不幸离世,留下外祖母与时年仅两岁的母亲,艰难度日。后母亲跟随外祖母寄居加姓篱下。十六岁时,与父亲为结发夫妻,相伴生活五十七年。父亲病逝后,在二哥二嫂精心照料下,母亲走过人生最后的十三个春秋。

母亲与父亲一生相伴,共同养育了八个子女,其中两个不幸夭折。他们含辛茹苦,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将我们兄妹六个抚养成人,并一一为他们收亲挽配。姑母十二岁、小爹六岁那年,祖母因病去世,时年十八岁的母亲,与父亲一起,又肩负起了抚养弟弟妹妹的重任,帮他们成家立业。

平常人家,家大口阔,糠菜半年粮。在那吃不饱饭的日子里,母亲带领我们在收获过庄稼地里捡谷麦穗,刨红薯,叨花生;用风车从生产队弃置不用瘪谷堆车稻谷头子,充做全家人口粮。母亲手巧,常常将野菜、榔树皮等阿粮处理得不是那么涩口。很长时间里,母亲用一架老式纺车,一架织布机,保障全家人穿衣与盖被子的需求。在那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她常常用麻杆为灯,纺线到深夜。全家人身上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床上盖的被子,乃至我们上学用的书包,都出自母亲的双手。

苦难总是与不幸相伴。母亲总将最难下咽的饭菜留给自己,三十来岁满口牙齿坏掉,被乡邻冠以“豁巴”的绰号。因身子底子太薄,母亲先后患类风湿、出血热与肺结核等疾病,晚年脑血栓所累,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多次游走于生死边缘。尤其是52岁那场出血热病,几乎将家庭推向破碎的边缘。在亲人们倾力抢救下,母亲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转危为安。苦难磨就了母亲无比坚忍的性格。

家中事情,母亲拿主意的比较多,她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她总是说,过日子就像剥萝卜,剥一点儿吃一点儿。事情拣紧要的办,得一头一头的来。她亲手操办了八个人的婚事,为弟妹、为子女找好人生归宿,件件都办的体体面面。母亲说,每办完一件大事,家里就像是用大水洗过的一样干净(清贫),家庭财物全部归零。一切从头再来。遇事沉着冷静,倾全力把眼前重要事情办好:母亲的智慧启迪了我们,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母亲总喜欢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处事十分注重对方的感受。母亲说一次回娘家,被外祖母抱着痛哭一场。后得知因为自己牙齿缝里没有清理干净的野菜叶子,刺痛了老人的心。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苦,母亲总是把自己打理得清清爽爽。母亲待人接物性情平和,很少与人红过脸。无论长幼亲疏,她都待人以礼,客客气气。母亲投之以木桃,众人报之以琼瑶。三代四位本家姑爷,个个都谨守礼道,彬彬有礼:多少年来我家餐桌文化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在大集体时代,兴水利,修铁路,建三线,母亲与父亲参与了国家众多工程建设。国家的强大,凝聚了他们这些平凡者的心血与汗水。父母近天命之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还与棒劳动力样在地里辛勤劳作。父母年过花甲,国家政策宽了,种地不再交土地税了,他们却再也种不动了。包括母亲在内我们的父辈 ,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生奋力拼搏,终迎夕阳红,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

母亲总说,自己没机会学文化,不能让子女也当睁眼瞎。尽管家庭生计极度艰难,她仍不遗余力供子女读书,六个子女基本都达到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超其他一般多子女家庭。母亲重视教育、不计成本投入教育的优良家风得以传承。家族第二代六个家庭十一个子女,个个都接受良好教育,从他们中已走出七名大学生。为了教育,身为政府公务员的大哥,十数年如一日,起早贪黑,与大嫂在随州推板车卖鞋;为了教育,已过不惑之年的二哥二嫂承接三十余亩撂荒地,不分寒暑,辛勤劳作;为了教育,大姐大姐夫背井离乡,南下打工二十余年;为了教育,三哥二姐两家终日奔波于建筑工地。我的兄弟姊妹们以宗教般的虔诚与无畏的牺牲,托举起家族的文明之光。

母亲饱经磨难,从不抱怨生活。她心灵手巧,克勤克俭;处事稳重,待人宽和;眼光长远,又脚踏实地;虽不识字,但智慧绝伦。母亲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母亲虽离开我们,但她的美德与精神却在家族后代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必将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愿母亲安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