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2022-03-20 19:54:52)
标签:

转载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1、读《周易》,学会最高明的思考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读《周易》,就是参悟掌握一种天地间最为高明的思维方式。

 

 

 

2、读《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情和有着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而《诗经》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3、读《老子》,追求天人合一之境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为我们标示出这个系统的唯一明确特征——天人和合、人道混一;天道显于人即是德,人德合乎天即是道。读《老子》,便是读那份道、德一体的天人合一之境。

 

 

 

4、读《论语》,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尽管这部书中含有无尽的人生智慧,我们也要承认这部书并不深——而其珍贵和伟大,也正在于此。

 

 

 

5、读《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并驾齐驱的两位大咖,区别到底在哪里?我的表述会是这样:老子告诉了我们天道至德是什么,庄子则告诉了我们,将这天道至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会是怎样——有什么思想,是怎样的境界。

 

 

 

6、读《孟子》,成阳刚之骨,养浩然正气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孟子是孔子道统的最好继承人,其学说囊括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精华。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孟子这个人的气质,准确说是气概。

 

 

 

7、读《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史记》记录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既是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在中国历史著作中有着开创性和标杆式的伟大地位。

 

 

 

8、读《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和说法记录,由弟子法海记录。禅宗是在六祖大师手中真正发扬光大的,他实际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祖师。这部书,在中国高僧著作中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在佛教传统中,只有佛所说法能称为“经”,其他高僧大德的著作只能称为“论”。

 

 

 

9、读《近思录》,明天理,正道统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10、读《传习录》,看顾内心,知行合一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

 

 


 

这十部最伟大的中华经典,绝不只是十本书而已,而是中国文化的十个面向、十种高度,中国人的十种修行、十种境界。读这十部经典,也绝非读了十本书这么简单,而是在郑重接过先贤的十大衣钵,并对自我人生、家国天下予以十种大安顿。

 

读书,是一种修行;读经典,是一种修炼;读顶级经典,是一种境界!



[转载]【中国文化】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