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圣人路之七:七十而从心所欲

分类: 孔门儒学 |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孔子描述了自己的一生:如何做学问,如何成事功,从十五岁开始,到七十岁不同阶段取得的不同成就。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叫从心所欲?
七十岁对学问人生也就随心所欲了,心怎么想就能怎么做,知行合一,心有所想,事有所成,但不违背世道规矩。成为了至圣,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是孟子讲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最后出神入化,连自己这个圣人的境界都舍掉,没有个圣人,到达没有圣人之相,没有我相,没有法相,就叫做神,修养要到达神这个程度,才是究竟才是至圣才是佛。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相当于佛家的识阴尽,从大菩萨圣位证入如来佛圣果。
如果在一切业力感召之中,已经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反应的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门头的习气障碍。要用时,仍可分而为六。不用时,就可合而为一。看见与闻听的功能,可以互相随意掉换。在互用之中,而又清净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质世间,以及身心,都犹如玻璃一样,内外透体明澈。这种境界,就名为识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
如果识阴尽了,生理心理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换应用。在互用当中,能够进入菩萨道最终的金刚乾慧,圆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发生变化的妙用。‘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至于等觉圆明的果地,进入自性如来的‘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五阴心魔消灭了,天魔外境也会摧碎。大力鬼神等,当然褫魄逃逝。魑魅魍魉,也就无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来现成具足,决定不会缺少了哪一点。就是下劣浅智的人,由此增进修行,也会进于自性真心涅槃自性圆寂之境,不再迷闷。
孔子,七十岁就具备这么大的本事,六根互用,得大圆满,看十方世界犹如玻璃内外透体明澈,不生不死、不垢不净,自性具足。这就是他的孙子孔伋在《中庸》中讲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如何证明孔子七十已证入涅槃得佛果,除了孔子自己说七十而从心所欲外,《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绝对做到了这四点:一、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二、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深知万事万物都在变,想必然要做到怎样,想求一个不变不可能,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变、应变。三、不固执自己的成见。四、不为自己着想,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这就是佛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有相都灭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灭尽了,也就圆满成佛成至圣了。
圣人肯定是有神通的,《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一天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他:“为什么今天回来这么迟?”冉有告诉孔子:“因为有政务需要商量。”孔子说:“我清楚得很,看起来好像是国家的大事,虽然我没有参加,不过就好像亲自听见一样。”
孔子没有参会却象亲自参会听见一样,这就是神通妙用。下面再举一例。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
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这故事讲孔子在齐国,当着齐景公的面,提前预知周室先王庙火灾为釐王庙,齐景公惊得站起来,向孔子拜了再拜说:“太厉害了!圣人的智慧啊,超过一般人太多了。”孔子的神通妙用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孔子的孙子孔伋还在《中庸》中这样描述孔子这个至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唯有天下至高无上的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聪明睿智,最高的、无上的智慧自然来临。他的情操丰富温良柔和,胸襟气量修养非常宽厚、包罗万象。个性发愤图强、刚果决断,做事把握中心、果敢执行、奋斗坚韧。内心素养洁净无邪,自然庄严肃穆,做人处事内外至正,让人肃然起敬。文章学问,论理逻辑,精密考察,自然能明辨一切是非善恶。他犹如天一般广大宽博、高远伟大,犹如泉源一样渊深莫测、深不见底,因此他的自心随时涌生智慧,如泉水一般源源而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明见一切事物的原理。谁见了他都由然而生敬仰之心,谁听其言都会相信他所讲的道理,谁知道了他的善行都欢迎赞赏并很高兴地学习。因此他的名声普及中国,传播到边远地区的蛮夷之中。船车交通所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之所盖的地方,地之所载的地方,日月照得到的地方,霜露雷霆风雨所降的地方,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人人都会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至圣的学养道德成就啊,与天地并重,受人尊敬,如同匹配的天地一样的伟大。
孟子在《孟子.万章》中这样称颂孔子这个至圣的: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说孔子是各种圣人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人格如同金声一样响当当的,如同玉振动的声响清脆而播送得很远,智慧高远,道德高尚。
孟子还还在《孟子.公孙丑》中这样称颂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司马迁在《史记》赞颂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再来看孔子的弟子是如何称颂孔子圣人的。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矣。”颜回叹了口气,赞叹孔子:“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太崇高伟大、没有止境,人格与学问造就深厚,越钻研越厚实。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这个人摸不透,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老师一步一步依循我的意志、个性、思想、品格,诱导我教育我,带我上专精正路,使我知识渊博,有知识有文化,使我思想有原则,讲礼节懂规则,作人处事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却总是摆脱不下来,欲罢不能。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老师学,然后感觉到很不错、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个东西,自己觉得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依靠、不依赖老师了,好像行了,结果冷静下来一反省,还是不行。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总是跟不上,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
子贡赞孔子:“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贡说,我们老师的高明,我们永远都达不到他那种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样,不是可以用一张梯子让我们爬得上去的。夫子的学问,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小至于个人的成家立业,大至于为天下、为国家做大事,想建立一个思想行为作风的基础,必须要以老师的学问思想作基本,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人生经验到了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觉得他的对。想做好一个领导人的,必须具有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领导的基本条件很多,中外有关的书籍也很多,但都是讲权术,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领导要以道德为基础。说到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就离不开老师的思想。引导百姓,也要老师的思想,百姓才会跟着走。要安抚天下,安抚人心,也只有用老师的思想,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中坚精神,一般人才会信仰,才会接受这安抚而来归附。而一切行为,也必须以老师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老师活着是大家的光荣,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这样谁都及不了他。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行。”子服景伯听了这个话,就回来告诉子贡,说叔孙武叔在如何批评老师。子贡就说:“譬如门墙,我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见了里面的一切,就连夫妻的寝室,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好的坏的东西都看得见,家里有多少内容,给人家一眼就看透了,一眼看到底,我的学问、修养、作人就是如此被人看得见,程度只到这个样子而已。讲到我们老师的这个宫墙,有数十尺之高(古时期尺为一仞),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连门在哪里,一般人都找不到,使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形,那里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更不要说了。老师的学问有如帝室、宗庙的庄严华美,有如面前站着文武百官那么富有,所以一般人要研究老师,能够找到门的已经很少了,何况登堂入室?叔孙武叔这位先生说我比老师还更好,也难怪,因为我太浅薄了,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是容易,认识老师则难,因此难怪他们要这样说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叔孙武叔这个人,又有一次毁谤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子贡说:“没有用的,孔子不是你们毁谤得了的。别人学问好,道德好,那就好比山坡,的确崇高伟大,但还是可以慢慢爬到顶上去的。至于孔子的伟大崇高,像太阳、月亮一样,是拿不到,摸不着的,无可企及无可攀越。有人想与他隔离关系,想不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等于自绝,等于排拒太阳、月亮的影响一样,他的行为对日月又能有何伤害呢?太阳、月亮永远照临天下,永远平等,你盖一间房子想挡住他,太阳、月亮并不生气,你房子里总要有些亮光,这些亮光还是从太阳、月亮来的。你虽然不接受孔子的思想,但没有关系,孔子的思想还是慢慢会影响到你,所以你想毁谤孔子,只不过是显得你自不量力。”
孔子就是这样,七十而从心所欲,他心中的“一、性、至诚、天命、太极”这个道已圆成。心中怎么想就能怎么做,六根合一,也可分散,互相替代,交换应用,眼睛可当嘴巴使,嘴巴可当耳朵听,耳朵可当眼睛看,走路可以用头走,脚可当头思考;天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想去月亮不用坐飞船,自己刹那间就到;头发尖可纳十方国土,毛孔可容大海水,一手抡太阳系到黄河沙那么遥远的它方又放回来,我们这些凡夫都不觉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达到这个水平,孔子才敢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死而不死,才敢讲,从心所欲,不逾矩,心有所想,事有所成,还不违世道规矩,成为了如同天地一样人敬人爱的有神通妙用的圣人佛,这是孔子内圣的成就。外用王的成就,孔子以文教化天下,千古不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每年的祭孔大典都要拜这个干干净净文化之王------孔圣人。至此,孔子用他的一生,圆满践行了他的内圣外王之学,并传承了下来,颜回、曾子、子思(孔伋)、孟子、邵雍、王阳明…….江山代有人才出。孔子真正做到了如他孙子孔伋说的:“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也成就了自己想成为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的大人、圣人。孔子的一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从孔子时代开始到近现代,总有小人毁谤孔子、想打倒孔子,那是妄想,是不可能的,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影响还如影随形,事实已证明,孔子圣人,打不倒,流芳百世,千古不朽!!!
后一篇: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