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老外生存模式3:修炼厚黑学

(2012-11-06 17:09:32)
标签:

杂谈

  | 壹读iRead记者 康雯萱 靳锦

 

很长一段时间,吴宇慧都在早上7点准时起床。正式上妆之前,先涂面膜,梳妆台上放着一本叫做《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的书,这位加拿大女子用每天早晨敷脸的15分钟,背诵中国古诗词。

书角已经磨损,页面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书里罗列了中国历代名诗佳句,并按照实用程度从高到低划为五个级别。吴宇慧先从五星级开始背,“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爱江山爱美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吴宇慧很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背到“后宫佳丽三千人”时,吴宇慧想起一天晚上和朋友去夜总会,除她之外,同行男性都有小姐陪伴,莺莺燕燕坐满一屋子。

那是一个必要的应酬,吴宇慧的目标猎物正坐在其间,他身上有她想得到的信息。如果正儿八经地坐在他办公室,互换名片后开始谈,肯定没戏。但换一个场所,灌下几杯兑了苏打水的威士忌,结局就会完全不一样。

吴宇慧曾是名外媒驻华记者,主事中国财经报道,野心勃勃要拿独家新闻。这是她在中国的第六年,她已然琢磨出实现目标的路径——学习中国潜规则。

2009年,娃哈哈和达能爆发收购纠纷。当事双方互不相让,到了信息不可互达的地步。吴宇慧给达能公关递去陆游情诗,“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虽然没拿到独家猛料,但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对中国古代用典的熟稔,只是吴宇慧让采访对象眼前一亮的一个面向。在她的客厅里,黄幔垂下的阳台上放着雕花古筝,客厅另一头,衣架上挂着上海老师傅手工定制的旗袍。每到周末,吴宇慧便邀“有用的朋友”到家做客,看她穿上旗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

吴宇慧非常重视她的周末家庭音乐会。之前在中国做采访,人脉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她坚信,人脉绝不是四处派名片派出来的,而是谈感情谈出来的。

一次某公司高管听了她的演奏之后,特意请她去公司年会表演。吴宇慧再和这个公司联系,只需报上自己的大名,从此一路绿灯。

如何将潜在人脉请到家中而不显唐突,是吴宇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脉储备不是一天建成的,吴宇慧决定养一只兔子。荷兰兔“水蜜桃”霸占了吴宇慧家厨房的全部领土,是吴宇慧社交网站里出镜最多的社交工具。

一次采访中,她得知那位公司高管有个年幼的女儿。事后她给对方发了一封邮件,附上自己和“水蜜桃”的亲子照:“我对兔子的感情和您对您女儿的感情一样。”这封信成功让她与这位高管保持联系至今。

吴宇慧的家庭背景也派上用场。爷爷曾是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一本自费出版的书上附有十数张家族与精英们的合影。吴宇慧随身带着它,在恰当的场合尽量自然地摆出来,对方往往会惊呼“如雷贯耳”“久仰久仰”,吴宇慧谦虚回应“不敢不敢”。感情又升温了一大截。

在认识足够多的人之后,吴宇慧发现,为了更高效建设人脉网络,有必要给朋友分类。在官场小说《国画》启发下,吴宇慧将各路人脉按照可利用程度分为ABCD四类——

能直接提供帮助的高管、实权部门的官员被放在A类,其他人则按重要性递减类推。吴宇慧专门制作了一张Excel表格,按照实用指数决定与各级人脉交往的方式、电话问候的频率、维护关系花费的时间。

某位政府机关公务员是吴宇慧乐意花上大把时间的人脉。女孩长得非常漂亮,是机关单身男追逐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她天生是一个信息富矿。

吴宇慧频频约她美甲敷面,在一个房间做全身SPA。这也是她的人脉管理技巧,“赤裸相见后关系就更亲密了”。

一位杂志主编,有才有情趣,但无权亦无财,思量再三,吴宇慧将他列入人脉管理C类—现在没用但以后有用的朋友。

这位朋友眼下也派上了用场,他给她推荐的书籍,其中许多典故都被她在各种饭局上活学活用,收效甚佳。一次主编想请她喝咖啡,吴宇慧坚持改吃饭,“吃完饭,我们的关系比喝咖啡更上一层了。”她说。

吴宇慧自称曾供职于美国某著名财经类新闻通讯社。之前,每次到办公室上班,都会听到一位新入职的美籍台湾同事电话采访对象,一板一眼地自介,“您好,我是×××记者某某,请问……”2007年入职时,她也是如此。

吴宇慧生于香港,幼年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从牛津大学法律哲学系毕业后,她回到加拿大,做过报社实习记者,也写过专栏,可终究无法忍受波澜不惊的生活。吴宇慧飞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到通讯社做驻华商业记者。

甫一开工,她就发现在加国与中国做记者有天壤之别。在加拿大时,无论是采访公司高管还是政府官员,致电公关处就能顺利约到采访对象,但在中国,作为一名外籍记者,她刚拿起电话自报家门,“你好,我是……”对方要么挂断电话,要么警惕地问,“你是从美国打来的吗?”也有人客气回复“考虑考虑”,便没了下文。

如何找到肯说些弦外之音的“线人”,对于在酱缸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本土记者来说绝非难事,但对于外籍人士吴宇慧,所能倚仗的不再是牛津书院里的法律哲学。

人脉永远第一。吴宇慧领悟到这一要领后,职业生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吴宇慧2005年刚到中国大陆时,普通话还说得磕磕绊绊,如今身边交往的朋友全是大陆人,“与香港和加拿大的老朋友反倒没了共同语言”。

比如,她向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炫耀,“姐今天又打通了一个重要关节”时,妹妹完全不解其意,“你最近在做中医推拿吗?”

这是吴宇慧对于“中国式生存”的领悟:中国表面看,什么信息都没有,但实质里,却又什么都有,只看你有多神通广大。

眼下,这名牛津法律哲学毕业生最喜欢看中国的官场小说和厚黑学经典。她的iPad里,装着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侯卫东的《官场笔记》,和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学习无处不在。中国大陆成功男士与英国绅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乐于在饭局上讲荤段子。一个“江阴毛纺厂”的笑话,这位加国L a dy不但毫不介意,还哈哈大笑,席间气氛一下子就打开了。那一刻,也是外籍记者吴宇慧得寸进尺发展感情的最佳时机。

维持朋友关系,不只靠吃喝。每次从香港探亲回来,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化妆品与各种政治解密书籍。

吴宇慧每天出门必化浓妆,女性朋友常会向她讨教纤长睫毛的化法。一本《解密***》的港版书籍,每次都会让某位男性朋友大为赞赏。中国式饭局上,时政八卦与荤段子始终是男人们乐此不彼的两大主题。

吴宇慧表示理解,“体制不透明,他们才会喜欢看那些书”,将书作为礼物送出去前,她都会先翻一遍,以增进饭局上的共同语言。至于书里的内容有多少是真的,“管他呢”。

后来,吴宇慧要采访VIP人物,往往只是一个电话的事情。一次她在中外同行众目睽睽下,弄到了一个正处于负面风波的公司高管的独家采访,那位高管是她古筝家庭音乐会的客人之一。2010年,吴宇慧获得了季度独立报道奖。得到这个奖项的记者全球不超过10个人。

得知获奖后,吴宇慧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人脉”知道。在他们眼中,吴宇慧是在MSN上为兔子口粮求助的小女生,在饭局上听荤段子听得欢天喜地的外国人,可以交流政治八卦的私人朋友。吴宇慧可不想颠覆这种印象。

2011年,吴宇慧离开该通讯社,做一名独立撰稿人,她打算也写一本中国小说。打包私人物品时,隔壁那位美籍台湾同事正在以一成不变的语气致电采访对象,“你好,我是×××,请问……”

吴宇慧觉得,他在中国的媒体从业前景“也就这样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2012年第七期《壹读iRead》杂志。

关注壹读官方微博获得新鲜事 http://weibo.com/yiduiread

*版权归《壹读iRead》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