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疗营养师教您蒸米饭

(2014-02-12 09:09:14)
标签:

健康

巧蒸饭

糙米

健脾养胃

美食

分类: 食疗健康

http://s12/mw690/0037uKHcty6Gvekv3x95b&690


  ===《三部曲蒸出健康营养米饭》===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春天来了,预示着农田里也开始插秧下种子啦。我们一日三餐的白花花的大米饭也在向我们招手了。


   大米的营养十分丰富,是我们大众家庭饭桌上的主要主食之一。

 今天食疗营养师就带您三部曲蒸出香喷喷健康营养的大米饭

 

1,巧选米,要糙。

 

    一般稻谷都是由谷壳、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构成。据现代营养学分析,大米含有蛋白质,脂肪,B维生素,维生素A、E及多种矿物质。大米的种类也相当多,糙米,胚芽米,强化米,速食米,有机米等。随着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糙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并被视为"文明病"的克星,一股食用糙米热潮正在逐步形成。糙米就是稻谷仅仅去除了稻壳后的粗制大米,其营养价值较胚芽米和白米较高,但浸水和煮食时间也较长。

  

2,巧配料,要杂。

 

     这就讲到了食物搭配的问题啦。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搭配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可以跟据我们的爱好,口味,习惯等,最重要是要看身体的健康状况来选择。
   中医认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如果再混搭一些杂粮,豆薯类和蔬果,海鲜类,这样更能起到营养互补,提高其生理功效了。这里推荐几个蒸米饭搭配合理相宜的食谱:


【大米 栗子 山药】几者均有健脾养胃、壮筋骨之效,结合时养胃补肾,助消化效果极佳。
【大米 菠菜 虾仁】大米益气健脾通血脉,菠菜滋阴补血,虾肉补肾壮阳,抗氧化,几者搭配润燥养血,保护心血管系统功效明显。
【大米 白萝卜 银耳】止痰化咳,利膈止渴,消除肿胀,滋阴润肺、生津功效更强。冬春交替时节可以多吃些。
【大米 小米 豆类】氨基酸互补,营养互补,搭配食用可提高营养价值和蛋白质的生理功效。

 

3,巧煮饭,要懂。


(1)洗米、泡米:大米和杂粮放容器里用,放清水轻轻搅动,换两次水就可以,不要搓。洗好后浸泡十分钟就可以。如要加豆类,提前泡豆类一小时。或是把豆类先煮熟在和大米一起蒸。

 

(2)加辅料:添加适量豆类,杂粮,薯类,海鲜,蔬果,果仁等。达到营养互补,提高营养价值。海鲜和蔬果都是米饭蒸好后再加,再焖3——5分钟就可以了。

 

(3)米和水的比例:米和水的比例最佳是1:1.5。也就是用食指放入米水里,水超出米过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就可以。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适当增减。


(4)特殊增香法:在蒸饭的同时可以往里加一些干果类:如葡萄干,大枣等;或是一点白酒、或是少许食用油,也可以加入淡茶水。这些可以根据给人喜好适量添加。

 

(5)蒸饭时间:用电饭煲的话,直接按蒸饭按钮就可以。蒸好自动跳起。用锅蒸一般40到50分钟就能蒸好。

 

 亲爱的您,学会了吗?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

 

【小贴士】:

 

怎样选大米:

1、看硬度:

    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蛋白质含量也高。一般新米比陈米硬,水份低的米比水份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


2、看腹白:

   大米腹部常有一个不透明的白斑,腹白部分米质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淀粉较多。—般含水份过高,收后未经后熟和不够成熟的稻谷,腹白较大。


3、看新陈:

   陈米的色泽变暗,粘性降低,失去原有的香味。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同时闻一闻气味,如有发霉的气味说明是陈米。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五行养生餐烹饪大师
               国家特级烹调技师
                新浪微博:@小小食神营养师王志强

                     搜狐微博:@食疗养生王志强
                           电话:13671200632
                             QQ:  346969152

                                  934088041

                     媒体杂志转载请联系本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