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五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时间的间隔问题

(2013-11-15 11:25:37)
标签:

教育

四诊教学法

数学教学

时间间隔问题

分类: 实例分析

例题:

张老师每隔5天去资料室查一次资料,王老师每隔7天去资料室查一次资料。根据资料室的记录,王老师和张老师上次同时去资料室查资料的时间是4月1日,那么下一次他们同时去资料室查资料是同月几日?(列表找出答案)

  

老师

41

 

 

 

 

 

 

 

老师

41

 

 

 

 

 

 

 

 

本题考察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时间间隔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大部分同学是怎么解答的:(隔五天、七天就直接加上5或7,列表解决如下。)

 

老师

41

46

41

411

416

421

426

 

51

56

老师

41

48

415

422

429

56

513

 

 

 

再看看少部分同学及老师的标准答案:(隔五天、七天实际就是每六天、八天去一次,应该加上6和8,列表如下。)

老师

41

47

413

419

425

51

老师

41

49

417

425

53

511

 

    不可否认,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标准的。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这类最小公倍数求时间间隔的问题,也是这样加一天计算的。

    数学的教学中,标准答案固然重要。可答案之外的一些东西也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是知识层次,对于一个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是有差异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本身,更多的要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正确。方法的理解掌握在我看来比标准答案的识记更有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66页练习十一第一题中:公共汽车发车时间,也是每隔10分钟,教材给出的时间点分别是6:20 —6:30—6:40。正好这个每隔十分钟与每十分钟意思相同,学生们就会想到:为何“天”的间隔要加一,“分’的间隔就不用加一了呢?是否我们还要去给学生们把时间中的”分“和”日“进行区分?试问会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我想结果只会越来越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数学教学还是要开放些,不要太过于局限标准答案,把学生的思维给束缚了。就如同例题一样,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列表法解决问题,不管是有没有加那个“一”,都是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