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万金
(2022-07-17 16:48:23)
标签:
赊店传奇 |
分类: 小小说 |
一字万金
王振东
正值救灾当口儿,裕州新任知县于清廉却在赊店福盛饭庄大张旗鼓地宴请当地名流、富商,引发灾民极大不满。
“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饿死了那么多人,县太爷却大摆宴席,他们就吃得下?”
“自古官商是一家嘛。要是县太爷把办宴席的钱拿出来救灾,咱也不会挨饿了!”
“于清廉白有个‘清廉’的好名字,原来也不是什么好鸟!”
骂归骂,宴请照常进行。
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中原大地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旱灾,农作物几近绝收,农户存粮告罄,树皮、草根、坏红薯都成了果腹之物。大批灾民加入逃荒大军,许多人饿死在逃荒路上。地处中原的裕州也未能幸免,灾民纷纷涌入赊店,挨门乞讨,以求活命。镇里组织巨商富贾捐粮捐款,可响应者寥寥。灾情逐级上报,光绪帝怪罪知县丁瑞救灾不力,将其革职,由于清廉接任。
于清廉中等身材,面庞清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睿智。来裕州任职前,是宜阳县县令,曾因剿灭一伙顽匪,备受百姓称赞。那伙匪盗,打家劫舍,胆大妄为,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历任县令都倾力清剿,但匪首丁大牙太过狡猾,每次都侥幸逃脱。但于清廉上任不久,就将匪窝夷为平地。后来才知道,于清廉在悬赏丁大牙的告示里,故意将二当家的也悬赏了,且悬赏的银子比丁大牙的多了一大截。丁大牙果然中计,误认为二当家的欲取代自己的地位,连县令都这么认为了,从而引发内讧。枪战中,丁大牙打死了二当家,二当家也把丁大牙击伤,不久身亡。于清廉趁机出兵,一举端掉了匪窝。宜阳大户拍手称赞,纷纷给于知县送去贺礼,皆被他婉拒。
这次临危受命,于清廉马不停蹄地到赊店查看灾情。赊店归裕州管辖,是“北走汴洛,南航襄汉,西趋川陕,东进皖浙”的水陆码头,与周口、道口、朱仙镇并称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日交易额高达十万两纹银。可眼下街上却关门闭户,一派萧条。于清廉百感交集,眉头紧锁。他心里清楚,由于战乱、灾害频仍,国库已十分空虚,皇上根本拿不出钱粮救灾,县衙的救济只是杯水车薪。于清廉眉间愁出了一个“川”字。
为了给于清廉消愁,当地一个眼皮儿活泛的名流请他吃酒。于清廉眼前一亮。
那时,新官上任三件事:宴宾、放告、祭孔庙。于清廉刚刚赴任,还无暇宴请赊店的富豪乡绅。这次来到赊店,正好借机宴请他们,联络联络感情,以争取对他工作的支持。
县太爷请客,谁敢不去?那天,被邀者纷纷赴宴,不料却大失所望——宴席不过是清茶一杯,外加几样普通糕点而已。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于清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夫失敬!本应盛宴款待诸位,怎奈眼下正值救灾当口儿,一文钱都不能乱花,只好以茶代酒,聊表心意!”于清廉端起茶盏说。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纷纷举起茶盏。
“酒”过三巡,于清廉又说:“老夫才疏学浅,初来乍到,今后还望诸位多多赐教,共襄盛举。今天特请诸位为县衙大堂题字,使老夫朝夕睹之,有所遵循。”
书吏不失时机地把笔墨纸砚端了上来。
为县衙题字,这样的事大家从未经见过。再说跟县太爷又是初次见面,谁敢在其面前造次?众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大人乃两榜进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请大人亲笔题写,让我等一饱眼福吧。”到底是厘金局委员(局长),邱自厚见多识广,一句话化解了尴尬局面。
众人如蒙大赦,齐声附和。
“承蒙诸位抬爱,老夫就献丑了。” 于清廉挽衣袖,握狼毫,饱蘸墨汁,“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跃然纸上。
众人齐声叫好。镇首余光远赞叹道:“于大人的墨宝苍劲有力,气势磅礡啊!”
山陕会馆馆长吉永祥说:“于大人的书法,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
“过奖,过奖,还请诸位不吝赐教,老夫愿洗耳恭听。”于清廉拱手道。
蔚盛长票号掌柜侯太永一直沉默不语,一发话便把气氛推向高潮:“于大人的书法空前绝后,实乃一字千金啊!”
“哦,这么说老夫这六个字,该值六千金?”于清廉不失时机地说。
“岂止六千金?这六个字包揽万物,乃至理名言,万金也不为过。”余光远道。
邱自厚纠正道:“不止万金,是十万、百万。”
“多谢诸位出此高价!”于清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
此言一出,余光远一脸懵懂,俯在邱自厚耳边说:“莫不是县太爷借写字让我们给他进贡?”
“我看也是。”邱自厚肯定了余光远的猜测。
“听说于清廉两袖清风,没想到却是徒有虚名!”
“当官的都这样,万万不能被他的表象迷惑了。”
于清廉看到众人窃窃私语,料到他们在议论什么,随即话锋一转:“眼下饿殍载途,白骨盈野,诸位不可能看不到。大家都是社会名流,富甲一方,看到这等惨状,怎能袖手旁观?既然大家说老夫这六个字能值千金、万金,那就请奉上一片爱心,捐献银两,以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话落,于清廉将一张百两银票投进功德箱里。
众人怔了片刻,纷纷填写银票……
于清廉为官多年,深知这些名流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故意让他们题字。果然,演出按照自己编写的“剧本”,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