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篱叟的博客
篱叟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48
  • 关注人气: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固定句式如……何若……何奈……何

(2018-12-05 19:36:03)
分类: 【语文点滴】
文言文固定句式如……何 若……何 奈……何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其如土石何?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