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语》高考真题模拟题

(2018-11-26 15:46:30)
标签:

转载

分类: 《论语》

《论语》高考真题及模拟

2009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答案】24.(1)(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1分。)

(2)(3)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010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

2)(3分)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评析:略。每点一分。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

【答案】(1)(1分)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

【答案】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

2012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

【答案】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013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
23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
24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
【答案】23 颜子 恶衣恶食

24.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浙江省2012年高考《论语》模拟试题

一、(杭州市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以道作人君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

    注:好还:容易得到报应。

23、孔子和老子共同的治国主张是什么?(1)

24、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论“道”上的差异。(4)

答案:23、以德治国(1分)24、孔子反对刑罚,主张为政者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领、教化百姓,强调了为政者的德化作用;老子认为,人君要用道来领导百姓,不以兵力称强,否则就必然得到报应,强调的是用兵的危害。(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二、(金华十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2分)

24、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3分)

答案:23、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24、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1分);孔子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

三、(绍兴市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2 分)

24、从(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3 分)

答案:23、(2分)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各1分)24、(3分)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1分)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1分)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1分)

四、(温州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

【注】怀衽:怀抱。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分)[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

2010年浙江省各地模拟考试《论语》试题汇编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2.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1)(1分)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3分)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3、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1)暴虎冯河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

 4、子欲善而民善

5.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5、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 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23.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23、孔子:重义轻利 ;  韩非子:重利轻义

24.有人认为材料2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3分)

24、不同意。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利,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

2013《论语》选读综合试题汇编

1.《为政以德》

2)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3.(1)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1分)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4分)

1)众星拱北。

2)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之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24.孔子的“德政”有着丰富的内涵,说说上面这则文字体现了怎样的德政原则。(2分)

体现了德政的取信于民原则和节用爱民原则。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

子欲善而民善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4)阅读《论语》和材料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722,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2分)

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2.《克己复礼》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1分)

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3分)

“是”指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

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知其不可而为之》

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

愤慨(担忧)、无奈

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

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1分)

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3)

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3分)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4.《仁者爱人》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23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4.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23.关于孔于“推己及人”的“恕”材料中是如何表述的?请用一句原文概括。(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4.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1分)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孔子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

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7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1)孔子为什么高度评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分)

体现了仁者推己及人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有怎样独到的见解?(3分)

①看重大义、大信、大礼、大节,对造福百姓,给天下苍生带来福祉的行为尤为推崇,所谓不为“匹夫匹妇之谅”。

②不在乎人是否犯错,而在乎如何正确对待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所谓观过知仁。

③注重人在不得志时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所谓“仁者不忧”。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4.根据上面材料,你对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建议?(3分)

①和谐高于一切,“小大由之”。

②和谐必须以礼节之,是建立在礼基础上的和。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冠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结合以上三小段文字,联系生活,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观。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待别人能尽心尽力,仁爱宽厚,那他就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一个怀着仁爱之心的人,当他在生活中见到弱者、有残疾者、处于不幸之中者,会对他们表现出真诚的悲悯和同情。

(要点应包括“为他人着想”、“悲悯同情”)

5)阅读材料和《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唐代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鸟》的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近来媒体报道:由于市场上松子、榛子一直热销,导致松鼠基本上只能在挨饿的状态下熬过漫长冬季,有人呼吁少吃或不吃此类坚果。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材料12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请围绕“仁”作出简述。

孔子问人不问马,重人贱畜,以人为本,是仁爱的一种表现;材料①中的言行是爱人及物,即爱世界万物,是对“仁”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

5.《君子之风》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1分)

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3分)

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1分)重义轻利。把富贵比做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6.《周而不比》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2分)

①严己宽人

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2分)

不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1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1)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3)

赞同孔子的观点。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或不赞同孔子的观点。

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1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同意。(1分)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

7.《诲人不倦》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3)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从教的方面来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因材施教,或用其所长。(1)

2)任选划线中的一人,结合《<</span>论语>读本》,对他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评析。(3)

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或子贡:子贡运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孔子认为回答得很贴切,并能“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个灵活人。

子游:子游担任“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

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1分)

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已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2分)

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2分)

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①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②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②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

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5)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⑴《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分)

《诗经》中“切磋琢磨”是指加工骨角玉石的方法。

⑵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分)

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或答:比喻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

8.《高山仰止》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分)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分)

②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1分)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杀鸡焉用牛刀。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

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1分)。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分)。

(3)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暴虎冯河     

2)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分)

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划。

9.《沂水春风》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本段文字是《<</span>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1.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率真(直率)、不谦逊。(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有人认为孔子“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境的反映;也有人说孔子“与点”是因为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儒者大同理想实现后的写照。请结合你对孔子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点的想法?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②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或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10.《中庸之道》

(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

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分)

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仁者如何真正地做到 “好人”和“恶人”?(2分)

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孔子认为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是“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句话是现在很多人的处世原则,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对此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见得就是好的,这至少说明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没有原则和标准。应该做到把握住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去处理事情或与人的关系,而应以善恶是非为标准,做一个有是非原则、有智慧有正义的人。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②《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③《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中庸之道

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5)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群而不党

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孔子认为作为二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一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1分)

浙大附中模拟考试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23.相比较后世宋儒“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4分)

答案:23.孔孟主张对君臣双方都应有要求。强调君臣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2)

24.孔子只是笼统地提出君臣都要守礼义,而孟子则谈得比较具体,他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爱憎分明,对君主要求更加严明,他的主张更有人民性。(3分)

浙江省第二次五校联考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戴盈之,宋国大臣。

23.有若与孟子的话都体现了儒家的 的政治主张。(1分)

24.关于赋税,有若与孟子的主张有不同之处,请简析。(4分)

答案:23.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24.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

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江泽民

23.甲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2分)

正己、爱民、富民、教民

2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一样吗?(3分)

不一样。1、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2、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