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骑桶者》教学设计(吴碧华)

(2018-09-01 19:59:06)
标签:

转载

分类: 【外国小说欣赏】

探讨一:“我”借煤为什么会失败?

 

说法一:老板和老板娘冷酷无情,主要是老板娘。

追问1、他们的冷酷无情表现在什么地方?

重点分析 :她当然马上看见了我。

“她当然马上看见了我”和“她马上看见了我” 有什么区别?请用“当然”来造一个句子。

“当然”:说明是“我”的主观判断,我认为她看到了我。也就是说,老板娘也有可能是根本没看到,也没听到,既然如此,她没有借煤给我有什么错?

显然,借煤失败与老板或着老板娘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与借煤者有任何正面接触、直接交流。

 

说法二:借煤的方法有问题。

1、关键句:“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

显然,按照“我”的逻辑,借煤失败和借煤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2、方法:骑着煤桶飞着去。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这种飞翔的方式使得老板与老板娘没办法清楚确定地看到他。

3、由此看来,这是一次策略的错误,主人公事先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模糊的话,可以提示读第一段。

1)提问:可见,我事先预想的借煤结果是怎样的?

获得施舍:残剩的咖啡和一铲煤。

2)获得施舍的前提是必须先引起他们的同情,而要引起同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        必须向他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都没有了。

(2)        必须像一个乞丐。

3)那么,首先,怎么证明?

必须带着桶去,带桶的方式有拖着、拎着、滚着、飞着。

4)哪一种方式最能体现没有煤?

飞着,因为最轻,表现极度的匮乏。

因此,煤桶会飞这一虚构的情节虽然不是事实,但是它符合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理论上是成立的。

5)乞丐讨东西是怎么讨的?

也就是说,必须正面接触,直接交流,“我必须由于饥饿难当,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如此,才能引起同情。

要符合这两个条件,请你给他设计一下,他最好怎么去借煤?

(1)    可以躲在桶里滚着去。

(2)    可以让桶像热气球一样带着他去,降落下来。

(3)    像放风筝一样放着桶去。

无论哪种选择,他最后都必须带着桶出现在老板和老板娘的面前,但是他却偏偏选择了一种高高飞在天上从而没有办法和老板老板娘接触交流的方法,而这,也是他一开始就知道注定要失败的行动。

 

探讨二:该如何理解他做的这个异乎寻常的决定?

 

解释一:

性格问题,他就是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和他们接触交流。懦弱、胆小,没有勇气直面困难。

在主人公“我”看来,借煤的失败是由于借煤方式的错误,而借煤方式的选择恰恰由于自己的性格。

2、再来看这句话:“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请问这句话前后是什么关系?

因果?

请用因果句式的常规格式改写一下。显然,这不合逻辑。

3、这里的“此”肯定不是指前面的这句话,“此”指什么?是不是可以指“我”懦弱胆怯的性格。

4、所以,这句话应该可以这么补充: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为自己胆小懦弱的缘故只能骑着煤桶前去。

5、如果要加关联词的话,应该加什么?

转折关系连词。

6、请再加上其他没有完全说出来的话:

虽然我知道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如果要借到煤必须要跟他们作正面接触、直接交流;但是我因为自己胆小懦弱的缘故只能骑着煤桶前去,我注定要失败。

正因为隐含有这么多的潜台词,所以句子当中,作者才用了分号。说明这是一个分句。

可以鼓励学生作其它理解。

7、小结:

借煤失败是主人公早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明白是性格问题,也明白这种性格是不行的,可是他无力改变,隐含了某种绝望的悲伤,对世界的恐惧。

8、延展性探讨:

1)、刚才我们分析前面主人公自己对借煤事件的预想和计划的时候提到:如果要借煤成功,必须要带上桶,证明自己确实没有煤,还必须像个乞丐一样,和老板老板娘作正面交流、直接接触。

那么,我们可否把这句话改成:只要带上桶、证明自己确实没有煤,并且像个乞丐一样,和老板老板娘作正面交流、直接接触,借煤就会成功。

这句话是否成立?

2)、自由交流。

3)、换言之,如果他的性格不是这么懦弱的话,他有没有可能借到煤?

找一下其他的原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到哪个点上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

1)阻力。

“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在主人公看来,“天空”无疑是阻碍我实现梦想的一个障碍,那么,“天空”到底是什么?

一种隐形的但却一直存在着的力量。

也就是说,在叙述人看来,即使我勇敢地面对困难,也总是有那么一些力量会阻止我迈向成功。但是这个力量是什么?似乎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就好象《法律门前》里的那扇门,就像《城堡》里各种奇怪的阻力。这或许是卡夫卡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一种悲观而又无奈的看法。

开放性问题:在同学们看来,你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阻力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2)老板和老板娘

如果看到他,他们会不会借煤,再推进一步,他们能不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解释二:

是他想象出来的一种借煤方式,或者说,骑着桶去借煤这件事只是他做的一个梦。

 

何以证明?

1、                煤桶会飞、骑着桶去、被人用围裙扇走,这些情节本来就是虚构的,带有很浓厚的想象色彩。也许只有在梦里,他们才会变成事实。

2、                梦幻般的情境。

“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理论依据

 

1、出示: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块场地上幻想能够像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够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米兰 昆德拉

卡夫卡小说虚构的运用艺术。他的虚构是突然发生的,比如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就变成了甲虫。而这里的主人公骑着桶,一下子就腾空而起。几乎一点准备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2、出示: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我想的和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下来,则是无底的黑洞。

——卡夫卡

卡夫卡很早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交流是很困难的,语言是存在不可突破的局限的,可是他无能为力。他甚至没有去努力寻找更加有效的交流方式,而只是任凭自己陷在一种深层的悲哀中自闭。比如他会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让自己的一生都在孤独中度过。

 

3、出示:卡夫卡深邃多变的艺术本质,决定了任何单独的研究都无法充分把握住卡夫卡多层次的作品,每一研究仅能在索解其奥秘的道路上前进一步;这个奥秘的核心,也许永远也不能揭露无遗。

——瓦尔特 H 索克尔

因此,我们注定无法给卡夫卡的作品定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理解模式,但是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就在于,作品完成后,谁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对作品进行不同的理解,同学们也不妨再从其他角度寻找蛛丝马迹来理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