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36V4xnzy7kaGTHfaB25&690
(声明:本文摘自拙作《诗意华不注》,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对大诗人李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唐玄宗将一切政事全权交给宠臣李林甫去处理,自己是当了甩手掌柜的。
http://s3/mw690/0036V4xnzy7kaGVVCg282&690
送别贺知章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正月,李白的忘年交好友——贺知章老先生因老病提出了辞呈,唐玄宗见已经是86岁高龄,的确已经到了老病缠身的风烛残年,便允许他还乡。
对于李白来讲,贺知章在某种程度上有知遇之恩。当他刚刚到达京城长安的时候,名满京城的老诗人便热情地向别人介绍这位“谪仙人”,使他的知名度蹭蹭蹿升,成为一颗耀眼的诗坛明星。“金龟换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http://s16/mw690/0036V4xnzy7kaGXjsppef&690
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酒肆饮酒,却忘了带钱,而此时的李白也是囊中羞涩。老诗人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皇上赐赠的金龟来换酒,李白急忙拦住:“这么珍贵的东西换酒喝?使不得!”贺知章潇洒地一笑:“先生不是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吗?”
二人相视、大笑,一同挽手去饮酒,后人传为美谈。可以想象:李白送别了86岁的好友,心情是何等落寞?
http://s7/mw690/0036V4xnzy7kaGZdIY6e6&690
赐金放还
皇帝宠信李林甫,致使他一手遮天。生性狂放不羁的李白见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甘心再呆在这无聊的京城,便“上书请还”,终于得到个“赐金,离长安而去”的结局。
由满怀热情而来,到不被重用辞归,这让大诗人看透了人生,开始转而走向访道求仙的历程。这对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来说,该是多么无奈啊!
http://s10/mw690/0036V4xnzy7kaH0o8itf9&690
李杜相交
就在这一年夏天,四十四岁的李白与三十三岁的杜甫相识于洛阳。二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此时的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杜甫才是刚出茅庐、穷困不堪,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比较悬殊。两人能结交为好友,足可见李白的爱才与心胸,杜甫甚为感念,以至于后来写下了《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从这首杜甫诗中,可见一个真性情的李白。彼时,二人一同相伴出游,饱览山川之壮丽;又一同北渡黄河,去王屋山中寻找道士华士君,但这时华士君已经去世,二人惆怅而归。再后来,又一同与另一位大诗人高适相见--------
http://s7/mw690/0036V4xnzy7kaH24HxIf6&690
济南授箓
李白与杜甫依依惜别后,求道访仙的念头已经充斥着李白的脑海。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从河南北往安陵(今河北吴桥附近),去寻访道教中的秘籍。在他的从祖(俗话就是本家爷爷)李
的介绍下,来到济南,结识了北海道士高如贵。
高如贵在齐州(济南)的紫极宫为他授箓(加入道教的一种仪式),有学者认为:紫极宫很可能就在华不注周围(另外一种说法在城内)。授箓仪式结束后,李白赋诗以记: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摄紫烟。
离心无远近,常在玉京悬。
http://s14/mw690/0036V4xnzy7kaH3wmvP5d&690
华不注题诗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白至少在天宝三年、天宝四年两次来过济南,登临华不注、泛舟鹊山湖。他在《古风
昔我游齐都》中这样写道: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艰险,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可以领略到,他对这座充满道教色彩的名山的敬畏,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他如何遇到了仙人赤松子,借得白鹿,在两条青龙的陪伴下腾空而起,俯身回首、笑看倒影-----正是李白这种超乎寻常的描述,为华不注山后世的道教文化传播开了滥觞。
http://s12/mw690/0036V4xnzy7kaHcivFxdb&690
后学景从 诗意满山
近年,笔者完成拙作《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后,查阅了二百余位曾在华不注留下诗文的前贤之作。揣摩他们来此山的目的,除了对鞌之战古战场的凭吊、表达对忠臣逄丑父和孝子闵子骞的敬仰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寻访大诗人李白的遗踪,体味他笔下的仙境。
暂且抛开前者不讲,但就已发现的吟咏华不注诗文中的比喻来简单归纳一下,可以发现——把华不注山喻作“芙蓉”的最多。它们的共同出处,无非是李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的神来之笔。
不仅如此,他们还演化出了“绿芙蓉”、“秀芙蓉”、“翠芙蓉”、“碧芙蓉”、“紫芙蓉”、“玉芙蓉”-------
笔者还发现:在众多诗人形容华不注山势、山形的诗中,“翠”字用得最多;在形容华不注山色中,不约而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积翠”。(笔者将在专文中介绍相关内容。)
从这些可以看出:李白的诗对后世华不注文化积淀的影响。如果要找一个华不注的代言人,李白是最贴切不过的。
http://s3/mw690/0036V4xnzy7kaHdJgUa62&690
(请扫这个二维码,关注喜雨堂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