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重阳节访谈

标签:
教育文化旅游时评历史 |
记者问:1、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2012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梁勇:敬老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敬老与爱幼一样也是人权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具有敬老爱幼的优秀文化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提倡尊老敬老的美德,每年仲秋之月,要“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在与齐宣王讲治国之道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就是说,如果君王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天下就可运作于股掌之间。”可见,在中国传统儒学看来,敬爱爱幼是仁德,也是治国安邦的道德。
到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颁发了养老令,凡五十岁以上,人品没问题的,可授以“三老”职务,相当于村长,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酒肉。汉文帝再次颁发养老诏, 80岁以上老人供养老,明确规定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享有不同的福利。正是由于历史悠久的敬老传统美德,在中国产生了“百龄眉寿、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生久视、龟鹤遐寿、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等吉祥词汇。
梁勇:重阳节,自古就有敬老、思亲、祈福、健康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又称“踏秋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诚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习俗,都说起源于陶渊明。其实中国自古就有秋菊象征长寿多福的寓意,重阳节携老人赏菊,寓意长寿健康,带有祈福吉祥的美好寓意。饮菊花酒,也是为了祛病养生延年。
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很普遍。古人认为插茱萸可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登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享受登高望远的乐趣,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孔子登东山以小鲁,登泰山以小天下。体现重阳节登高望远、舒展胸怀的气魄。
梁勇:优秀的节日文化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在扬弃中发展完善的。传统节日必须有经典的载体才能更好的传承。重阳除赏菊、登高、饮菊花酒等传统标志外,敬爱、吃年糕要作为文化标志传承,培植具有当代文化特质的节日形态,培育社会敬老、家庭敬老的仪式。建议将重阳节列入法定假日,促进形成重阳节探视关爱父母的社会共识和风尚,表彰敬老楷模,营造敬老光荣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敬老爱老的精神品质,鼓励形成敬老爱老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让敬老节真的成为敬老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