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百题20·宋辽时期茶道北传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教育财经 |
分类: 冀商历史百题 |
宋辽时期茶道的北传
宋辽时期,随着茶马互市的繁荣,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随着冀商贸易传到辽国,并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北传播。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宋与辽朝签订茶马互市盟约。宋太宗“始令镇、定、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交易”。设立专门榷场,官办贸易。河北东西路的定州、霸州、雄州、莫州、沧州,就是茶马互市的边地。
当时的茶叶,分陆路和水路运输,陆路是从江南沿着河北的魏州(大名)、邢州(今邢台)、赵州、镇州(今正定)、定州的南北驿道,运送到宋辽边境。水路就是沿着隋唐的永济渠和通济渠运到宋辽边境。宋辽边境茶马互市之路,既是古代丝绸之路河北通道,也是宋辽茶马古道和瓷器之路的商道。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在这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匹、毛皮交易,成就了最古老的河北茶马古道,也留下了毛皮加工的重要基地。
《宋会要辑稿食货》卷23记载:按宋代商业政策,“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食盐官营,但河北驻军甚多,运输紧张,所以“河北诸州盐法,并许通行,量收税钱,每斤过境一文,住卖二文”。因此河北州县皆有盐商。食盐贸易促进了茶、丝织品和瓷器的运输。茶叶既是北宋与辽国进行茶马互市的重要外贸商品,也作为军需品供应军队,茶叶价格和朝廷的茶商政策对河北影响很大。宋初茶叶专卖,官府收茶(称“入中”)后以进价数倍批发给茶商。商人贸易于边境州郡。《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五·榷茶》披露:“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转致西北,……其利又特厚”。这种官府从中牟取暴利的现象,引起了朝廷的反思,乾兴(1022年)以后作了调整,天圣三年(1025年),收茶之价大为降低,“河北入中虚估之弊,复类乾兴以前”(《宋史》卷184《食货志下六》。)
随着茶马互市,源于中原的茶具、茶器、茶道、茶艺文化,也在辽国传播,提高了辽人的生活品质。
河北宣化辽代下八里壁画墓群是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的张氏家族墓群,包括十座古墓,墓内壁画分布在墓室的四壁及顶部,共98幅,总面积360多平方米。壁画内容有仙鹤、花卉、人物、瓶花、天象等,绘画技艺纯熟,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前室东壁都绘有“茶道”图,与西壁散乐图、对弈图相对。表现茶道的“备茶图”、“上茶图”、“品茶图”反映了茶马互市对辽朝贵族生活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中国茶道在辽朝上层生活中已经广泛传播。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中反映茶道的壁画
后室则多表现妇人挑灯、门吏、妇人进门、经桌、仙鹤花卉等。绘在张世卿墓顶的天文图,将中国传统二十八宿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融合,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好一幅中西合璧的天文图。这幅天文星象图,证明当时地域广阔的辽朝与西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对辽朝的社会、经济和汉族、契丹贵族的文化、科技产生了影响。中亚地区的天文学已经在辽广泛传播。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中西合璧的星象图
比上述墓葬晚20多年的三座张氏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技法已有明显的变化,四号韩师训墓,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绘饮酒图、更衣图、备经图、进羹图等。用笔有书法的墨色韵味,设色淡雅,受到宋代文人画的影响。宣化辽墓壁画中,人物形象及服饰有汉人也有契丹人,这些人物精美的服饰,真实反映了当时贵族服饰广泛使用丝纺织品制作,纹饰精美,工艺讲究,反映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也正是宋辽之间文化融合的印证。同时,壁画的歌舞图中,既有西域的琵琶,也有来自新罗国的朝鲜腰鼓,还有中原的古琴,反映了丝绸之路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给辽朝贵族文化带来的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取向,也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