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百题11·河北瓷器商贸的肇兴

标签:
财经历史收藏文化旅游 |
分类: 冀商历史百题 |
太行山区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产地,丰富的陶土资源为陶器和瓷器加工生产奠定了基础。
一万年前,太行山东麓的古人就开始烧制陶器。 徐水南庄头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华北平原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距今105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在该遗址发现了十余片陶片,陶胎壁厚约0.8~1.0厘米,烧成火候低,质地疏松。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的地层和年代确切的最早的陶制品。距今一万年。
八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大量出现彩陶器物。
磁州是太行山最古老的瓷器产地之一,磁州从隋开皇二年置州,到1913年废州改县,经历了1700多年的历史。在河北四大瓷窑之中,磁州窑是唯一千年薪火相传一处窑场。千年窑火未断,成为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的一部神话。
几十年来,研究磁州窑历史的学者都把磁州窑定义为一处千年薪火不断的民窑。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磁州窑之所以从北朝时期出现瓷器,绝对不是民窑的需求所使然,磁州窑瓷器的肇兴绝对是邺城统治者需求所使然,只是那个时代还没有官窑这个称呼而已。
著名文博专家郝良真先生非常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到北朝时期,这一带的青瓷烧造技术已经成熟,成为冀商为中国瓷器之路贡献的最古老的瓷器。
在河北中南部许多北朝贵族墓葬中,都有半釉的青釉瓷器出土,其中最为经典的是赞皇县北齐李希宗墓出土的一套青釉瓷酒器,还有2013年在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发掘出土的一系列青釉瓷器,说明北朝时期磁州窑的化妆青釉瓷的烧制已步入成熟时期,成为中国瓷器最早的代表之一。
恒州(井陉)瓷窑的崛起
井陉,“太行八经”之第五陉。在盆地内先后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陶, 在井陉县欢喜岭商代遗址中发现了精美的白陶,其工艺水平与殷墟发现贵族用的白陶没什么区别,这是瓷器肇兴的先声。
古代历史文献留下了许多关于井陉窑的记载。《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真定府,产瓷器、铜铁。"《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明确说明:“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
1973年,陶瓷史学者冯先铭先生发表了《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将井陉窑排在了61个有待寻找的瓷窑址首位。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太行山东麓进行文物复查,在井陉境内先后发现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南陉、北陉、南防口等三大片九处井陉窑遗址,总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1993年到1999年又分别对井陉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的井陉窑瓷器,震惊了全国。
2000年冬,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到井陉窑故地,看到规模宏大的窑场遗址和出土的瓷器,他说:“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考古工作者在井陉矿区冯家沟--天户古瓷窑遗址,发现了烧制成熟的白瓷及大量青釉瓷、黑褐釉瓷器。根据釉色、器形判断,是1400多年前的隋代遗址。
1987年在井陉唐代瓷窑中发掘出煤块及一堆烧过的煤渣,证明早在唐代以前井陉窑已使用煤炭做燃料。石炭的使用,与铁器的发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石炭不仅可以更快地提高窑温,而且能大大提高瓷窑的容量,提升劳动生产率。
图 6 2007年井陉县河东坡窑区307国道拓宽发掘照片
图 7
井陉窑地处繁忙的商贸通道,是古代西往长安、南通洛阳、北上涿郡,东达渤海的重要瓷器产地,物流繁忙,需要更先进的瓷器制作工艺以提高产量,于是井陉窑的技师们就发明了效率高的模具和戳印装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瓷器的产量,满足了太行古道上瓷器贸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