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者梁勇
学者梁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18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2016-05-16 21:56:28)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时评

分类: 时评

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今天,一则新闻让我五味杂陈。看看吧!

    日本静冈县知事:愿和中国携手为茶文化申遗

   国际在线消息(驻日本记者 朱曼君):中国是全世界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茶叶流传到各国,进而衍生出各种趣味不同的茶文化。513-15日,2016世界茶叶节春季盛典在日本静冈县举行,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表示,愿与中国携手,向世界各国推广茶文化。

静冈县素有日本茶都之称。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表示,日中两国茶文化各有千秋,希望能够和中国茶都杭州一道为茶文化申遗,“饮品和食品共同构成一套文化。所以我认为两方(中日)不必竞争,而应该相互补充。杭州在中国被称为‘茶都’,而静冈也是日本的‘茶都’,希望能够携手合作一同开展茶文化申遗的工作。日本茶也是来自中国,因此我们很感谢中国。所以我想,如果能够一同申遗,那就太好了。”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天下赵州》摄制组采访日本人间禅女教授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最早的茶园----延历寺最澄法师唐代引到日本

世界茶道源于中华,中国茶道至少17个世纪的历史,而日本茶道如果从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说起800年,如果从最澄禅师种茶品茶说起12个世纪左右。

2014年我和央视著名导演郭西昌先生一行的五集纪录片《天下赵州》摄制组到日本拍摄关于赵州茶、赵州禅对日本的影响,采访了六位日本佛教界名人和茶道代表人物,我们最得意之作,就是亲自让日本茶道精英们讲出赵州茶对日本茶道的深远影响。而且我们在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纪念馆里,看到了日本贵族与千利休书和诗和书信中,多次提到赵州茶、赵州禅和赵州古佛从谂禅师的“吃茶去”。毫无争议日本乃至世界所有茶道,都源于中国。源于中华茶道。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京都大德寺禅师表演茶道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千叶人间禅教授书写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人间禅公益禅茶组织与《天下赵州》摄制组交流

      作为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道,理所应当地要自立于世界非遗之林。但如此一个世界无人不知的常识,居然需要日本静冈县知事给中国人启蒙。中国管理非遗的官员,我很为你们害臊。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延历寺荣西禅师引种中国茶纪念地


一席梁言:中国茶道申遗居然需要日本官员启蒙
               日本延历寺,唐代最澄法师做主持的古老寺院。

       去年,我代表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承担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下达的《文化强国战略课题》的子课题《中国非遗保护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我通过调研,发现中国非物质文物遗存保护和管理体制和观念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急功近利,抓小失大,抓了芝麻丢西瓜,缺少国家战略和中华品牌意识,是最大的问题。中国茶道、中国武术、中国石拱桥建造技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这些代表国家形象的非遗应该作为国家战略,抓紧申报世界非遗。

而中国和日本联合将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极其深远,而中国赵州禅茶作为中国茶道的精神标志,必须有所觉悟,有所作为。

日本静冈县知事的这一点倡议,是对中国的拷问,是对中国官员文化素养的一场考试。我们看看这种文化喊话,我们能否输得起?在当今文化整合的时代,没有文化的官员队伍 ,就在日本静冈县知事面前暴露出愚昧和文盲。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资格抱怨:为什么韩国把中秋节弄成人家的世界非遗,为什么日本学者将把中国唐代河北和尚僧一行的大衍历申报世界非遗,为什么韩国泡菜能够成为世界非遗,为什么日本茶道可以成为世界非遗。只因为中国的很多官员太无知。没办法。中国学者只能扼腕顿足,而日本、韩国自然就成为最大的收益者和文化传承者。

不过,中国茶道能否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不影响中国官员升迁,也不会影响中国人喝茶。但是,这种文化觉悟领域的沦丧,是不能用官员升迁与否衡量的。

     茶道的核心在于道,道理、规律、感悟、门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陆羽的《茶经》,在于论道,赵州古佛的吃茶去,在于传道,以茶接引信众,使之悟道。从形而下的茶、茶具、沏茶、抹茶、茶艺,到形而上的思想、道理、养生、修炼、感悟,就是茶道了。

      没有形而下的技艺和必有的形式,无以论道,过于重视形式,而缺少修养、知识积累和感悟,也无以成道。道以艺而存在,道以艺而传承,而艺依道而升华,艺因道而灵通,悟道比修艺,艺高而悟道。然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