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收藏陨石,但我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对地质和天文学我学得很扎实,也真的很喜欢,在后来几十年间,经常应邀参与各类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策划或者论证、评审中,这些地理学、天文学的基本修炼,使我更能从科学的理性高度分析中国的传统风水学,也更能对各类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更令人折服的意见。

由于我从1985年开始撰写并发表了《恒岳考》、《再论北岳之变迁》等论文,此次长期研究中国的古北岳的历史,由此旁及到古代京津冀地区陨石的历史。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到现实的物证研究京津冀历史上有记载的30多次古陨石的历史。追根溯源、查找物证,我发现了古代陨石以及古人用各种地球上的石头作为陨石的伪纪念物。
于是,在报刊杂志撰写了一系列研究古陨石的文章。没想到,在互联网时代,在微信互通时代,我被各地陨石收藏爱好者们当成陨石专家和藏友,经常和我交流陨石收藏的经验,也诉说他们收藏陨石的困惑。由此,逼着我深入学习陨石的一些新知识,研究并关注我国陨石研究和鉴定方面的现状,发现了陨石收藏和交易领域的一些问题,为我国陨石科学研究、收藏和交易而忧虑。

因为陨石的研究涉及天体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因此,陨石鉴定的话语权集中在一些天文馆或者其他科研单位。本来,国家供养的科研单位应该有科学的陨石理化图谱和科学数据。但是,很多科研单位,往往是靠与国外典型陨石理化属性比对来确定陨石的属性。而缺少历史学文献与实地物证的深入研究。最为荒谬的是有些所谓鉴定专家,用金属镍的含量作为判定为否真陨石的唯一标准,这是十分荒唐的。
宇宙间 的天体万种,千差万别,陨落到地球的陨石来自不同的天体,岂能是靠一种金属含量来衡量的呢?甚至有些混混骗钱的所谓专家,无视亲历者眼看着捡到的天外飞来的陨落陨石,硬是要用他的化学成分鉴定作为依据。荒谬之极。由此搞乱了国内陨石鉴定的标准和科学属性,影响了科研单位和科学工作者的信誉。
首先陨石表面的物理特征和历史文献的印证或是亲历者野外获取地点的印证。这是判定陨石的第一标准。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该根据这种打开门的实地物证,深入分析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各个天体陨落地球陨石的种类、物理和化学成分,绝对不可能用一种金属含量的多寡来判定是否陨石。
其次,各地相关的科研机构,真的应该设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关注中国陨石科学史的研究和陨石成分的研究,关注我们地球与相关天体的关系,为人类预防天体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和相关高等院校,有义务普及陨石收藏的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引导科学收藏陨石。尤其是某些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陨石,决不能制作装饰品,也不能收藏在家庭我是内。防止陨石对人体的无害。
由于我国对陨石科学研究的严重滞后和科学普及的滞后,很多陨石的交易,往往局限于市场价值的转移,而忽视了科学价值及其科学要素的确认。应该建议每一位陨石收藏者,把发现陨石的地点、环境特征、陨石发现地的人文特征都记录下来,最好能够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对照。使得陨石收藏留存科学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也为陨石的确认提供野外环境的证据。
譬如,在明代东林党领袖赵南星的故乡高邑,历史文献明确记载有陨石陨落,而且赵南星家祠中确实曾经保存着一块陨石,后来被南京紫金山天文馆收藏。这种打开门的陨石,历史传承有序、文献与物证吻合,其科学和历史文化的价值都是一般陨石不可比拟的。
再有河北省唐县发现古北岳恒山的古陨石,发现地点与历史记载吻合、陨石表面物理特征典型,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很高,甚至这些陨石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论和矿物成分的数据,能够批驳那些闭门造车的伪专家仅靠所谓金属镍含量高低判断陨石的伪理论。
天体万种,千差万别,从天外飞到地球的陨石,不可能都是一种理化标准。因此,我们陨石收藏者们不要被那些披着科研外衣的伪专家忽悠,首先要多看,就像著名的收藏夹张伯驹、王世襄先生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览古董无数,胸中自由真伪标准,眼中自由是非真假。大部分表面物理特征典型的陨石,根本用不着那些不靠谱的化验、检测。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发现地点和周边环境,自然就能判定真伪。
陨石的市场交易也是如此,就像古董交易一样。看准了你就买,看不准的、有疑问的,可以不买。用不着拿着所谓某某专家的鉴定证书说事。拿钱买的鉴定证书能够报真吗?所以,陨石收藏需要修炼,需要交学费,需要阅石无数,胸中自有判定标准。眼中、手中自然有杆秤。买的是否走眼,不是鉴定证书说了算,而是收藏者自己的修行说了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