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张照片,相信没有人能认出,这就是两千多年里晋陕东出太行通往京津冀鲁的要道---井陉关!
从山西回来,在石家庄以西20公里的鹿泉市下石太高速,左拐沿307国道行驶约五公里,到了白鹿泉乡西土门村,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井陉关就坐落在这个村子。
来之前就知道它已经沉寂多年,却未料到,竟已荒废至此:千载雄关只留下三座残破不堪的关楼,村里的民房紧邻着关楼修建;井陉古道的青石路面仅剩东面关楼下的十几米长;城墙也只保存下来西关楼外的百余米长的一段。
积水下深深的车辙像是历史的年轮,诉说着往昔的沧桑,记载着这里的繁华与幻灭......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陉(音xíng),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北起北京,一路巍巍绵亘向南至河南辉县一带,转而向西到河南济源,是中国地形上的第二第三阶梯的天然分界,古人谓之“天下脊梁”。太行山山势高峻隔断云天,它的两侧不是古都就是战略要地,由南至北有八条著名山间通道,贯通着晋冀豫三省,是古代中国东西连通的咽喉要地,人员往来、文化融汇、贸易交流、军队调动、粮草输送等等,都需要经过这些古道,太行八陉可以说和我们国家的历史相依相存。
这“八陉”分别是:第一陉为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是豫西北和晋西南的通道;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沁阳,由此南下可直抵虎牢关,北上可奔袭晋城、太原;第三陉是白陉,在河南辉县,此陉沟通晋东南和河南中部地区,是开封、郑州等重镇的防御要地;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以南,是沟通山西上党和河北邯郸以及古都邺城之间的通道;井陉是第五陉,这条太原与石家庄之间的通道更是尤为重要;第六陉是飞狐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和蔚县之间。这里是“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设有紫荆关,是军事要隘山西大同和北京之间的通道;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设有居庸关,是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太行八陉图示(此图片网络下载)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所谓的的井陉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井陉关是包括西从山西平定县的故关、娘子关,横贯太行山东到河北鹿泉市的土门关之间的整条通道,河北省的井陉县就在其中。狭义的井陉关,即指土门关。
从谷歌地图可以大致看出井陉的地理位置:右侧红点是抱犊山和海螺山夹峙的土门关,左下角红圈是娘子关。两者之间的通道就是太行第五陉---井陉。
下土红点部分就是井陉关(土门关)的位置:关口三面环山,面向平原,天堑地垒,扼守着山间的狭窄通道。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吕氏春秋》所列的天下九塞中,井陉关排名第六位,所以井陉又有“太行第五陉,天下第六关”之说。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两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大事数不胜数:秦灭六国之一的燕国,大军就是东出井陉关,再北上扫灭燕国全境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天下,死在沙丘(河北广宗县)之后,尸体是经过井陉关运返咸阳的;数年之后,韩信背水一战,歼灭赵国的主力,其主战场就在距离井陉土门关十几里远的地方;唐代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在此地厮杀多日;北宋末年,金兵的西路部队攻取了井陉关,由太原直下河南,致使北宋亡国;明初徐达攻取山西陕西,是从井陉关一路向西进军的;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兵犯山西,曾经在此激战,后来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也在这一带与日寇鏖战的。
20世纪初,清政府修筑了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日军侵华期间,修筑了贯通太行山的简易公路(后来307国道的雏形)。这两条在井陉关附近经过的开山凿石的现代交通道路,让古老的井陉关无险可言了,自此顿失交通咽喉的地位,逐渐走向没落。
现在,井陉关沉寂在小山村里,几乎没有外人来到这里。距此数里之外的抱犊寨是个4A级景区,那里的大批游人不会知道也不会有兴趣来看看山下这座2000多年历史的关隘。村里的一位老者对我们几个寻古探幽的来客很是热情,他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述井陉关的历史,并认真的用石块在地上写下了古人描写井陉险峻的诗句---“当其险隘处,两崖屹堵墙,骑行驿难列,车行轨不方,一夫井陉口,百万未可挡!”。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就在紧邻土门关十数米的一户农家院落大门口的地基上,我发现了一块刻着“山陕通衢”的石碑,这块碑刻高约半米、长约一米二,由此可知当年的城墙肯定是被附近的村民拆毁,就地取材用作自家建屋盖房了。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井陉关西关楼外,还残存着一段城墙。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城墙足有八米来宽,一条石砌的引水渠就修在古城墙上---这真是“古为今用”的经典!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下图右边的这座老房子,几乎完全是用井陉关城墙和古道的条石垒成的。在物资匮乏年代,文物古迹的保护只能让位于老百姓“靠山吃山”的衣食住行。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爬到六米高的井陉西关口城墙上放眼望去,秦皇古道顺着山势蜿蜒深入到茫茫太行山中.....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城墙上看土门关西楼![[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紧邻关楼不远,坐落着一座小学,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昔日人喊马嘶商旅繁华的古道上![[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土门关中阁楼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阁楼的左侧,一颗直径一米多的古树嵌在院墙里。树干遒劲,树冠繁茂,它的深沉伟岸、生生不息诠释出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力量。千百年来,这古道旁的精灵,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阅尽了多少春风得意、体味过几番黍离之悲?......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脚下的这条路上,曾经走过数不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凡夫俗子,而置身于此,我依稀看到的是一个远去的坚毅背影:公元1889年,一位24岁的青年,从兰州前往北京,路过井陉。雄关古道,引得他念天地之悠悠而抚今追昔,写下了一首七绝:“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他的名字叫作谭嗣同。!
---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来寻访井陉关的原因。
![[转载]寻访井陉关 [转载]寻访井陉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谭嗣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