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仲舒故里广川考

(2013-09-20 17:41:25)
标签:

文化

分类: 燕赵故城故事

   上半年虽然主讲燕赵传奇撰稿、审稿很是艰辛,但还应邀参加了省旅游局委托的《河北省文化旅游规划》的编制策划工作,到各地考察,景县、枣强县都在打造董子故里文化,德州更是创建宏大的董子文化街。我明年要在燕赵传奇开讲《诚义文化》我要讲董仲舒,所以,不能人云亦云。董子故里非得考证个子丑寅卯。因此,中秋节翻阅家藏所有相关文献,结合各地考察野外调查资料,写成拙文。就教于方家。

 

    [摘要]  董仲舒乃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奠基人,一带鸿儒,儒学集大成者,以董子之智,成孔子之名。千古一人,无出其右。董子乃广川人,史籍凿凿,从无争议。然西汉广川,有县、有国。董子故里县乎?国乎?众说纷纭,于是伪说并起。笔者辨析史料之背景,陈述董子故里之真谛。

    关键词:董仲舒  故里  广川  景县广川镇

 

     董子乃广川人,《史记》、《汉书》均有明确记载,无人敢出异议。但在太史公著《史记》的武帝之朝,既有广川县,也有广川国。类似当今承德市辖承德县,治所不在同城。西汉广川县和广川国治所,不在一地。因此,关于董仲舒故里当今所在,历代争议不绝。

     如今,山东德州、河北枣强、景县、冀州四地,都争董仲舒故里。

     但董仲舒故里只能有一地。因此,董仲舒故里四种说法,必有三种为伪说。

 一、汉广川位置之四说

一说河北景县广川镇说:以元朝曹元用、明朝李东阳为主。景县西南六十里有广川镇,镇域内有董家里,说此即董仲舒故里,广川镇即汉广川县的治所。

另一说为山东德州说: 明黄淳耀《山左笔记》和清田雯纂《长河志籍考》认为,董仲舒故乡在德州一带,另有广川桥、董子祠为证。

第三为河北枣强说。以为广川故城在今枣强县东故县村。这曾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重修“董子宗祠”石刻门楣和董仲舒石像。近年也在城镇建设中,打造董子故里的品牌。

第四种说法冀州说,就是董子故里广川国,在今冀州。

《汉书·地理志下》“信都国”一条清晰记载:信都国“景帝二年(前155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复故。莽曰新博。”既然信都是西汉广川国都城,那么,董仲舒故乡广川就是信都,今冀州。

这四种说法各有依据。孰是孰非,多年争议不断。

    山东德州已经在该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创建董子文化街,西部是德州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和商务中心,东边600亩的董子读书台风景区。项目占地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51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5亿元,要将其打造成为德州市首屈一指的融商业、旅游、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品工程。

    河北枣强县有董子祠石刻门楣和董仲舒石像。近年也在城镇建设中,打造董子故里的品牌。

    河北景县广川镇民营企业家联合投资数亿元,创建了董子文化园。目前董子祠大殿已经落成,金碧辉煌。而且在广川镇的汉代长河畔创建了董仲舒纪念冢,举行了祭祀董仲舒的公祭活动。在交通要道的显赫位置,打出了“景县,董仲舒故里”的广告。

董仲舒故里广川考
          景县广川镇的广川故城遗址
董仲舒故里广川考
          新近落成的广川镇董子文化园的董子祠主殿
董仲舒故里广川考
                  2009年为纪念董子诞辰2200年,在广川镇建的董子纪念冢

    冀州作为汉代信都国的都城,为一方之政治文化中心,董仲舒的品牌自然不肯让人。在展示冀州辉煌人文历史过程中,必然要说董仲舒。

文化名人的故里受到如此重视,令人欣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吉兆。然而董子故里只有一处。辨明是非,是严谨的学术考据。

二、《史记》所言董子“广川人”,是广川县而非广川国。

     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都只记载“董仲舒广川人”,此广川是广川国,还是广川县呢?

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人回答很简单,当然是广川县。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人物故里籍贯,前朝的记载国属,多是“齐人”、“赵人”、“楚上蔡人”等。而汉代人物,一般记载到县。如《史记·张耳列传》载张耳“大梁人”;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樊哙“沛人也”。有些可能会加上上一级政区归属。如《史记·郦食其传》就说“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陈留郡高阳县人。《史记·李广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这是常识,所以,司马迁所记载的董仲舒“广川人”,应是西汉广川县人。这是其一。

其二,司马迁《史记》成书时,西汉王朝已没有广川国了,所以,他所言“广川人”,当然是广川县。

《汉书·诸侯王表》记载:广川惠王越,“景帝子,中二年四月乙巳立,十二年(前136年)薨”。“建元五年(前136年)缪王齐嗣。四十五年薨。”征和二年(前91年)去嗣二十二年,本始四年(前70年)坐亨姬不道,废,徙上庸。”

这说明,汉武帝征和二年到本始四年这二十二年间,广川国已被朝廷废了,改为信都郡。所以《汉书·地理志》没有广川国,只是在“信都国”提到曾经名广川国。

而司马迁公元前80年卒,其《史记》成书时,没有广川国(已改信都郡)。因此,司马迁说董仲舒“广川人”,毫无疑问是广川县。

通过《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信都国及其所辖广川县历史说明,广川国都城在信都,与广川县不混淆。西汉广川国与景县广川镇毫无关系。而且广川国在西汉历史上断断续续存在几十年,即改信都国。在班固著《汉书》时,广川国更不存在,所以,《史记》、《汉书》载董仲舒“广川人”,毫无疑问是广川县人。因此,董仲舒故里,与今冀州市(西汉信都国都)毫无关系。

二、枣强县东的故县村是唐宋时期枣强县治所。

唐代名相赞皇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七冀州的“枣强县,西北至州六十八里。”

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冀州》记载:枣强县,在冀州治所信都的“东南六十八里”。

这正是枣强人说今故县村。这说明,隋唐、北宋枣强县治所不是今枣强县城,而在今故县村。故县村是枣强故城而已。不是西汉广川县治所。

请看《太平寰宇记》还引用“《县道记》云,今枣强县东北十八里有广川王故城。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废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广川县,因移枣强县理此城。属长乐郡,隋开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枣强于今理。”看看地图,很明白,今属景县的广川镇,正好处于枣强县故县村东北十八里,那是唐宋史家们公认的汉广川县治所。

乐史所说的枣强县治所迁徙过程,是从今枣强县的故县村到今景县广川镇之间迁徙的历史。而广川县跟今枣强县故县村不是一个地方,与枣强县城更是毫无关系。

三、景县与枣强二县所争广川故城,实则都是广川镇。

从目前行区看,景县、枣强两县相邻。但史籍中记载的枣强县所属董子故里地望与景县所持董子故里的地点,原是一个地方,就是今景县广川镇。

那么,枣强为什么认为董仲舒故里是枣强的呢?因为广川镇直到清代乾隆年间,一直属枣强县辖域,且距景县城治很远,距枣强县城只有三十多里。

 在唐宋文献中,广川镇或属德州,或属枣强,甚至做过枣强县治所。本不是景县属地。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七记载,德州“长河县,东至(德)州五十里。本汉广川县地,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封裴秀为广川侯,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仁寿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皇朝因之。”

说的明明白白,广川县距德州五十里。正好在今广川镇位置。正是根据这些记载,《中国地名大辞典》、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东汉、北魏、唐代、北宋的地图,广川县都标注在今广川镇位置。

《元和郡县图志》在蓨县(今景县南)记载:在冀州城“东北七十里”。“本汉脩县,即條侯国也,文帝封周亚夫为條侯,脩县属信都国……”可见,那时蓨县与长河县(今广川镇)不属于一个政区。

   《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一冀州的《各县沿革表》中后魏“神瑞二年并入广川,太和中复置。属长乐郡。”“北齐省广川县,天保七年移枣强县广川城。”“开皇三年移治”(今枣强县故县村)。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大清一统志》冀州“古迹”中记载汉广川故城与枣强县城的相对位置,由原来唐宋史册中的十八里改成:“广川故城,在枣强县东三十里,汉置县,属信都国”。

这说明两点:一是枣强县治所已移至今县城,二说明枣强县城东三十里广川镇,是西汉广川县故城,也就是董仲舒故里。

    抗日战争时期,广川镇在枣强县和景县之间划来划去,最后划入景县辖域,而历史上一直属于枣强县,所以枣强总是拿旧县志记载说事,总是觉得广川县是在枣强县境内。

三、德州与董子故里不相干

那山东德州何以也是“董仲舒故里”呢?

其依据有二,一是明黄淳耀《山左笔记》和清田雯纂《长河志籍考》认为,董子故乡在德州。《山左笔记》的理由是:“土人掘地及泉,得董子读书台石,如玉般,字若琅。”还说,德州与景县“固犬牙交错也,故广川之境亦大矣。况德州即广川地,而掘泉得石。”另外,德州有广川桥、董子祠等地名,似与董仲舒有关。但仔细考究历史便知,“董子读书台”刻石,虽石质温润“如玉般”,很有艺术价值,但作为董子故里佐证,值得商榷。诚如前年临城发现“赵云故里”石碑,就炒作临城为赵云故里,实则“赵云故里”碑,乃赵云故里的真定兵备道请临城石匠所刻,而弃之于此。这偶然之孤证,缺少文化背景支撑。

德州人第二证据,是董仲舒故乡广川县唐代曾属德州。且汉代广川国(信都国)地域很大,包括德州。《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广川国(信都国)辖信都、扶柳、历、南宫、下博、辟阳、武邑、观津、高隄、广川、乐乡、平隄、西梁、桃、昌城、东昌、脩十七个县。确包括今德州市区。但时的德州城还是黄河古道上的沙洲,哪来董子读书台?看看谭其骧先生用了大半辈子心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德州的历史背景,就明白,德州与西汉广川县董仲舒很难扯上关系。

至于那些董子宗祠、董子祠、董子庙,更是遍及各地,董仲舒一代鸿儒,千古一人,万古流芳。《春秋繁露》、睿智光芒,董子作为中国封建大一统思想奠基人,其后裔遍及各地,其弟子千古不竭,各地的董子祠就像文庙一样,不能证明凡有董子祠之地,都是董子故里啊。

参考文献:

1、          《史记·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

2、          《汉书·地理志》。

3、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

4、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5、          清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本

6、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东汉、十六国、隋、唐、北宋、元、明等世代河北、中书省地图。

7、          【明】黄淳耀《山左笔记》和清代田雯编纂《长河志籍考》。

8、          【清】范清旷纂修《冀州志》 清乾隆十二年(17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