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不是传统爱情节,不要误读传统
(2013-08-13 18:47: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首先,乞巧节,是农业时代妇女社会性别认知的节日
三是,爱情节活动载体错位。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很私谧的活动,是一对一的节日,不是集体活动。所以,推广传统的爱情节大搞群众运动,金婚、银婚大评选,本身就是错位。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代都城长安,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唐徐坚《初学记》云“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唐代的元宵观灯成为传统节目。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述:“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到宋代,元宵观灯更是盛况空前。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时期,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大词人辛弃疾描述更为详尽:“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朱弁《曲洧旧闻》描述了宋朝元宵节的盛况:“故族大家,宗藩戚里,宴赏往来,车马骈阗,五昼夜不止。”在这几天里,人们“每出必穷日,尽夜漏乃始还家,往往不及小憩,虽含酲溢疲思,亦不暇寐,皆相呼理残妆,而速客者已在门矣”。
明、清代灯市经久不衰。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述:“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蹬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山无不灯,灯无不席,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皆描述的是元宵节期间观灯游玩的热闹景象。
因为平日里女人们很少出门,元宵节期间,便成为了她们难得的一次“放风”机会。清褚人穫《坚瓠补集卷之四》记载:(宋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名走桥。……载木兰花令云:元宵昨夜嬉游路,今夕还从桥下去。名香新暖秀罗襦,翠带氏垂金线缕。回头姊妹多私语。鱼钥沉沉纤手挂。钗横髩軃影参差。一片花光无处所。”明代,元宵节期间,
元宵灯节期间,更是成为了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宋朱淑真(一说欧阳修)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祝穆《事文类聚•天时部•士女夜游》条目中记载“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由于夜游的青年男女人数太多,都挤得脚不沾地。
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场面,是因为元宵节期间取消了宵禁。
宵禁制度,起源甚早。《周礼·秋官司寇》列“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专门负责夜禁事宜。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汉代两都长安城有“宵禁”制度,由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依《唐律》,唐时夜禁甚严。《唐书·百官志》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嘂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由专人负责宵禁。
但到了元宵节期间,历朝历代都无一例外地解除了宵禁,汉、隋、唐叫“放夜”。根据《汉书》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唐韦述《西都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
明代,元宵由三日放宽至十日。《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十一日”,朱棣觉得自己“继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乃下令“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着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对民间放灯,也极大地体现了宽松,“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搅扰生事”。
可见解除宵禁,也仅仅局限在元宵期间,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抓紧这个机会彻夜狂欢。
譬如,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和,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nong,形容花木繁盛)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述了京城长安元宵夜花会上歌舞升平的场面。
欧阳修《生查子·元夜》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寻找情人的情境。
在传统戏曲《陈三五娘》中,男女主人公是在元宵赏灯相遇而一见钟情;
所以说元宵节具有中国传统“情人节”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便于培植具有私密性的节日载体。吃元宵,度良宵,传递爱情标志物,如鲜花、情书、元宵型巧克力。科学引导,必能获得共识。
中国传统的爱情节,应该是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本身具有传递爱情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很好的社会认知基础,吉利,吉祥。元宵。圆满的良宵,多好的理念。而且要培植具有私密性的活动载体,吃元宵,度良宵,传递爱情的标志物,譬如鲜花、情书、元宵型的巧克力。要科学引导,必能获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