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义台坞何以供伏羲
(2013-05-22 08:45: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燕赵传奇·根脉文化
第四十六回
我们不是一直再说伏羲吗?怎么讲到了赵武灵王出九门,创建的野台的真伪。这与伏羲有关系吗?
赵武灵王的确与伏羲没关系,但它是与新乐的伏羲台有关系。如果伏羲是一个人,那么,任何地方的伏羲台,都不可能是伏羲创建的。因为伏羲不可能给自己创建一座庙祠纪念自己。如果哪个地方的伏羲庙说是创建于伏羲时代,绝对是外行吹牛。就像说是黄帝陵是黄帝创建的一样荒唐。
所以,中国各地的伏羲庙,都是后世人们为了纪念或者崇拜我们的祖先而创建的纪念建筑。新乐的伏羲台肯定也是后世创建的。他可以与历史上的伏羲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当地人为了崇拜和纪念祖先、为了彰显一种祖根的精神而祭祀伏羲的庙祠。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文化价值,丝毫不降低它的文化品位,丝毫不妨碍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他也可以与七八千年前的伏羲部落有关系,因为有可能古老的伏羲部落曾经在这里定居。
那么,新乐市的伏羲台究竟是谁创建的呢?究竟始于何时呢?不怕民间有各种传说,也不怕当地为了热闹把它说成是伏羲时代伏羲他老人家工作的场所,但历史终归有真伪之分。真的假不了,假的再打扮也成不了真的。就像野台一样,一看历史就明白了。
那么,这伏羲台最早见于史籍,是在什么时代呢?
我告诉大家,最早记载是《晋书·慕容德传》,当时叫“义台坞”。
《晋书·慕容德传》记载,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下,进攻后燕。后燕慕容德的侄子慕容麟率军与拓跋珪战于义台坞。结果被北魏打得大败而逃。
那是一场怎么的战争呢?难道是慕容麟创建了义台坞吗?
我们看看这场战争的背景。
提到拓跋珪,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中国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很多人都知道。拓跋珪就是元好问的祖先。
拓跋氏的祖宗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部落。拓跋氏从北方南下,打败了东晋时期的后燕,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到了魏孝文帝的时候,进行改革,把拓跋氏改姓元。于是,几百年以后,就有了元好问。
那么,拓跋氏为什么改姓元呢?
因为拓跋氏寻宗溯源,原来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传说黄帝有四个妃子、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据说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的老三迁居北土。北土之人因为口音,把“土”称为“拓”,把“后”称为“跋”,所以就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识是说他们是黄帝土德的后代。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
如今,在河北省永年县,有一座“元氏祖祠”,就是拓跋氏后裔纪念祖宗的庙祠。
我们说的拓跋珪,是北魏道武帝,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即位为王。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平城,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努力奔小康。
当然他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没有五湖四海的胸怀,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这个慕容麟,也是鲜卑人,他是东晋十六十七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儿子,原先被封为后燕的赵王,在东晋十六国历史上,是个六亲不认、弑君害兄、出尔反尔的混世魔王,后来一度称燕帝。
慕容麟年轻时很不受他爹慕容垂的待见,所以,早年慕容垂背叛了前燕出逃的时候,慕容麟这小子居然告发他亲爹,他的哥哥慕容令后来准备出兵进攻前燕,也是慕容麟这小子去告了密,结果让他的亲哥哥兵败身死。
虽然慕容麟屡次出卖父兄,但后来慕容垂占据了前燕故地后,还是不忍心杀掉慕容麟,只把他放逐在外,很少见面。没想当爹的这点仁慈,却为后燕王朝留下逆贼祸根。
公元383年,慕容垂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就阴谋背叛前秦。这时候慕容麟为他爹贡献了不少计策,慕容垂大为赞赏。 384年,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慕容麟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就在当年,这位慕容麟受命率军攻陷中山,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定县,作战勇猛,声威大振,于是就留守中山。到了386年,慕容垂正式自称皇帝,慕容麟被封为赵王。在此之后,这位慕容麟带领燕军南征北讨,立下不少战功。396年,慕容垂去世,太子慕容宝继位,慕容麟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公元395年后燕与北魏激烈争夺华北,后燕军队战败。
二年后的397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领军队南下,与后燕在河北地区征战,著名的柏肆之役,发生在现在藁城市境内的柏肆坞,后燕再次遭到失败。于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领北魏大军北上,进围后燕的都城中山。这时,慕容麟的险恶之心又来了,他就想着借刀杀哥哥,用武力威胁北地王慕容精,命其率领禁军谋杀哥哥慕容宝,结果这个慕容精还是不忍心自家人自相残杀,坚决拒绝慕容麟的阴谋,结果慕容麟就杀慕容精,逃出中山定州城。不久,在北魏军队进攻之下,慕容宝等撤出中山,城内大乱,开封公慕容详被推为盟主以抵御北魏的攻击,后来自立为皇帝,但由于慕容详嗜酒好杀,定州人民觉得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慕容祥,还不如出尔反尔的慕容麟,于是就给慕容麟报信,让他回来,于是,慕容麟杀回定州城,杀了慕容详,自己当上了后燕皇帝,改元延平。但随后又被北魏击败。
他从定州逃出来,原本准备占据新乐的义台坞,与北魏军队抗衡,结果,这座义台坞却成了慕容麟的滑铁卢,再次受到北魏军队的围攻打击,他不得不继续南逃,跑到了河北省临漳县的邺城投靠范阳王慕容德,这一次他不得不去掉皇帝尊号,依附于慕容德。
结果这小子还是狗改不了吃屎,贼心不死,公元398年,他听阴阳先生说河中常常有麟出现,与自己的名字相应,是再度登基的吉兆,于是就密谋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不料事情败露,被慕容德逼令自杀。
那么,拓跋珪与慕容麟征战的义台坞,是不是伏羲台的前身呢?
在慕容麟据守义台坞与北魏拓跋珪顽抗之前,这义台坞又是谁创建的呢?
我们看看,北齐时期下曲阳人魏收编纂的《魏书·地形志》的记载.正好印证了新乐义台坞的位置。魏收说:“新市县(就是现在的新乐市)有义台城、新市城。”
那么,这个义台坞是谁创建的呢。干什么用呢?
我们知道,华北平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平原沃野,一马平川,那个时代,作战又没有坦克、装甲车,所以在平原上若想固守,必须创建城堡作为抵御敌军的屏障。
早在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北方的羌人进攻河东(山西东部),东汉王朝为防备抵御,汉安帝诏令常山、中山等郡筑坞堡616处,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成为拱卫在重要城垣外围的军事堡垒。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80多年间,正是河北地区战乱频繁的时期,为了适应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城垣、坞堡的建设。不仅不断强化各级城市的防御和战备功能,而且在东汉时期创建的数百处坞堡的基础上,又在一些重要渡口、要塞等战略要地修筑了一大批新的军事堡垒,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其中一些坞堡,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名城重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在前燕、后燕时期,石家庄域内比较有名的坞堡,如井陉西缘的董卓垒、新乐的义台坞、藁城的柏肆坞、赵县的十万垒(今赵县南1里)等。而在拓跋珪和后燕的争战中,义台坞和柏肆坞都是后燕据守的重要据点,双方在这里发生过激战。
新乐伏羲台的前身义台坞,就是前燕时期创建的一座军事建筑。为了具有凭高俯冲的优势,这座军事堡垒,在古代村落和墓葬封土旧址基础上,堆砌了高高的台子,台子之上,创建城堡、碉楼、箭楼等建筑,于是就成为一座耸立于平原上的古堡。
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战乱,这座军事堡垒屡建屡毁,可能是在隋末战争中彻底毁灭了。
到了大唐统一以后,战争的硝烟散去,和平的祥云飘荡,于是各种宗教建筑、纪念建筑的庙祠在各地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更加重视河北的宗教和纪念庙祠的建筑,以此宣示和平。贞观三年(629年)十二月,李世民颁诏“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勇夫、殉身戎阵者建寺(祠)”。
看看新乐的义台坞,多么优越的高台,多么巍峨的一座古堡。在动乱之后的和平年代,何不建设成为一座庙祠呢?于是,当地的人文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遐想的天际里翱翔,
正好就在这个时期,新乐出了一位很有才的画家叫郎余令,官至著作佐郎。善于画山水人物,尤其是喜欢画自古的帝王图,“时称精妙”。整天描画历代帝王,理所当然第一位就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了,所以,这位新乐才子做梦都想为伏羲建一座庙。建在哪里呢,当然是建在自己老家新乐最好啊。
于是,这个新乐的才子郎余令,他觉得这个繁体字“義台坞”与伏羲的“羲”很接近。所以,他一拍大腿,奇思妙想就来了。这故乡的风,故乡的云,不就是伏羲故里吗?真乃天作地造,天衣无缝啊。
于是,他很勤奋,就描绘伏羲故里图,编造伏羲女娲的故事,把义台说成伏羲台,而且他还怕别人不信,用他的大笔一挥,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因为这个品牌太好了,这个创意太妙了,所以,毫无争议地就被这位才子故乡接受了。于是,这座本来打仗留下的义台坞,就成了伏羲台。
由于这位新乐的画家,做了京城的公务员,他的创意影响到了大唐王朝的贵族。因此,在李世民四儿子李泰编写的《括地志》中,就采用了他的说法:“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旧有伏羲城,上有羲皇古庙,其北有洗儿池。”
于是,从唐代以后,就在义台上把军事城堡改建成了伏羲庙、十王殿。可能里面供奉新乐才子郎余令画的十位帝王画像,其中最早的一位就是伏羲氏。
此后,围绕十王殿周边,不断增加建筑。创建了“六佐殿”、女娲殿等。成就了一处祭祀伏羲人祖的建筑群。这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审视伏羲台名称的演变的历史。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证据之一。我们追溯伏羲台的历史,不能不关注历史文献记载的这座建筑物的名称的演变过程。
由对祖先的崇拜,到利用义台坞创建伏羲庙,这符合封建社会人们对祖先敬仰的需求,也符合人们对祖先祈福的精神寄托,因此,从唐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新乐人,对这座伏羲台和伏羲庙笃信不疑,没人怀疑过这座伏羲台原来是否是一座军事建筑。
明万历年间的《新乐县志》记载:“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碑字剥落,不可睹视,有城见《魏书》,今城废,遗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东西阔十五丈有余,南北长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
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的地理路线顺着太阳—光明—从东方升起,亚洲是起点,欧洲是终点;亚洲是一个正舞台。据黑格尔研究,中国的历史追溯到极古,是以生存在基督前第二十九世纪的唐尧以前的伏羲氏为文化的散播者,开化中国的鼻祖为起点的。
许多中国人相信,黑格尔说的这个东方文明的起点,可能真的就是新乐的伏羲台。
甚至为了这个信仰,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把一个根本不成立的传说故事,反复地包装,不断地传播,硬要说成那一草一木都是伏羲流传到今天的。如果真的地球上存在生长了八千年的草本,早就成了世界之最的宝贝。
伏羲台的文化价值,绝不因为它贴上了一个伏羲的文化标签,而是凝聚了千年来人们对伏羲崇拜的信仰,而且把这种信仰通过建筑、庙会、民俗、传说和绘画、书法、篆刻、园林等等,传承给后人,固化为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同样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它所昭示的智慧创造和文化的光辉,已经与伏羲那个时代毫无关系,但却同样辉耀民族历史,传承着民族的记忆。不失为美丽中国历史上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