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陨石之殇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河北陨石文化之殇
我分析:
其一是古代地方上的一些官吏和乡学究们,科学技术知识很少,根本不懂陨石应该长什么样。一听说天降神物,必须供奉起来。可是陨石落在河北平原,瞬间速度不亚于炮弹,必定深钻地下。而古代的官吏们很难采取科学手段把陨石挖出了,所以干脆弄一块好看的石头供奉起来,于是太行山中万古留下的喀斯特岩溶产物----太湖石,就成了替代品。
看看赵州知州从高邑搬到赵州衙门的那块伪“陨石”,不就是一块太湖石吗?
再看看,北宋北京大名府遗址留存的一块更大的伪陨石,如今供奉在石刻园的陨石亭下。稍微学过一丁点地理学知识和人一眼就能看出,那绝对不是陨石,而是以碳酸钙、碳酸镁为主要成分,经过几十万年水流溶蚀而成的太湖石。可以烧石灰。如果这种玩意从天上陨落下令,早就烧成石灰粉融化在大气中了。
还有河北省磁县,也留存古陨石,结果也是假的。
古代的科学无知,是供奉假陨石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二,可能在某一个历史时期,陨石陨落后,或许曾经有过真的陨石,但个头一定很小。太大了质量大,惯性就大,冲击钻入地下的深入就深。寻找和发掘的成本太高,太难。而个头较小的陨石,可能较容易找到。但是古人认为如果供奉一个鸡蛋、桃子苹果个头的天降祥物,不够大气,所以,为了体面,就弄虚作假,好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百姓比官员们更无知,更没人能够辨认陨石真伪,于是从山上搬来大个的石头当做“陨石”供奉起来。他们以为体面。
这些原因,就造就了古代庙祠、飞石殿、落星台庙供奉的所谓陨石,大多是赝品。要么是石灰质的太湖石,要么就是太行山的红砂岩河卵石,要么就是太行山玄武岩石块。
这是一个民族科学落后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知识贫乏的悲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迷信虚伪的悲剧。关注这些伪陨石,可以给今人很多的启示,给后世留下很多思考。绝非限于天文学的领域,触及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礼制、信仰、文化、官场腐败、浮夸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