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井陉古驿道保护研究”鉴定会
(2013-04-04 09:45: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石家庄市建设局主持,邀请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石家庄市对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石家庄市建设科研计划项目《井陉古驿道保护研究》(课题编号1007)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邀请河北省住建厅总工程师冯长锁先生任出任,原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任副主任,我做秘书长。还邀请了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庆臣研究员、省建设厅规划处鲍龙处长、石家庄市建设局总工程师王文章先生一并作为评委。
秘书长就是负责草拟鉴定意见。
各位专家对这个研究课题给予很高的评价。课题组深入井陉、平定、鹿泉等市县,深入对井陉古驿道及其相关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对于井陉古驿道及其附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个研究课题,得到了合同要求,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我也长期关注井陉历史文化研究,对井陉古驿道及其相关的井陉关、天护故城、天护东禅院陀罗尼经幢、天长镇故城创建年代等问题,都代表过一些考据文章。正好去年我受市县领导的委托,与中国纪录片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西昌先生合作拍摄《太行古陉》五集纪录片。我负责前期拍摄提纲的草拟和撰稿工作。拍摄中关于井陉古驿道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通过参与这次井陉古道保护研究鉴定会,给我一些启发。我也给课题组的朋友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问题。
譬如我1988年前后在中国地名研究杂志发表过关于《娘子关地名源于附会》的论文,更早的时间专门对井陉关西端入口开辟年代的考据文章。我认为苇泽关一线是井陉古驿道最早的入口,而井陉故关(今平定县旧关)一线应该是魏晋以后逐渐开通的。但是,我希望通过更多的考古学、野外调研的资料进一步得到印证。
还有,关于井陉县最早始置年代,是秦还是汉。当代学者大都倾向秦朝已有井陉县。但我们拍摄纪录片很希望有过硬的物证。希望通过严谨的科学考察,找到相关证据。
还有,我们在《太行古陉》第五集中,我们通过对古代各类相关文化要素的研究,对井陉古驿道古代的镖师文化和地方的竞技武术、花脸社火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性。真正从历史学的视角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邃的历史背景。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找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口头的传说。
对于各地古树名木的树龄,园林部门标注的那个数字,我们看看那些树木,一眼就能看出,大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很缺少严谨的、科学的树龄测定的权威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深入调研,搞清那些古树真正的树龄,因为这对历史研究和对一些相关古建筑的始建年代具有重要的参考比对的价值。
还有,《汉书·地理志》记载常山郡有一个“都乡县”,还“置铁官”,是管理西部山区冶铁的重要管理中心。但由于东汉即废。所以这个都乡县治所的遗址何在,史学界一直存疑。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都没敢标注地点。中国地名词典等历史地理工具书,都对此无解。
根据历史文献和汉代常山郡冶铁业的情况,可以肯定地说都乡县治所必定在西部太行山平山、井陉境内。进行地都留存一些夯土墙遗址,也出土过一些灰陶器物,地名也似乎相关。但是否就是都乡县治所,尚需考古学的证据。
还有,平山县洪子店的旧址,掩埋在岗南水库水下。这里原来也是一片古城遗址,断壁残垣,夯土城垣,出土不少青铜箭簇、陶器。那是一座什么故城?需要考古学的勘探和发掘。
我拟定《太行古陉》拍摄提纲,最大的困惑就是关于井陉古驿道南道与北道年代的争议。东天门的秦皇古道现存的遗址肯定是明清时期的车辙印记,而是否由此可以断定秦汉隋唐时期的井陉古驿道一定是经过矿区的南寨、北宅、天护、垂虹桥而行的呢?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微水一线的南道,与天护一线的北道,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还需要深入的调研。不能平某些人一家之言,把复杂的学术问题,简单地否定某一古道重要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
可见,对于井陉古驿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还需要深入的调研考察。
这次鉴定会,专家们都希望这个课题。要继续深入,并呼吁文物部门尽快组织编制《井陉古驿道保护规划》。对井陉古驿道进行进一步的保护。
我还提议,借鉴长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办法。通过编制《井陉古驿道保护规划》,把井陉古驿道及其附属历史建筑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更有利的保护,并科学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