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3月,当时主张棉铁救国的张謇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 选在华北产棉区之中心正定县设立实业部第一棉业试验场(其后又设立3
个),位置在正定县城南(滹沱河南?滹沱河北?)占地280亩,计划以此为起点, 逐步改良发展华北乃至全国棉业。
王又民,
原名王晋三,1896 年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县陈家庄(原属盐山县)。先后在盐山中学、沧县功培学院读书,后到南京金陵农学院学农,
毕业后,曾任盐山县育才学校教员及劝学所(后改为教育局) 宣讲员, 后投笔从戎,到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任宣传委员,
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议兼第二支队司令部参谋长,此时他将晋三改名为又民。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王被推荐到实业部任职, 实业部长孔样熙很赏识其才华, 欲留其在南京委以重任。王坚辞不就, 力请出任实业部正定棉业试验场场长。
1931年王又民到正定接任后, 一面整顿内部开展工作, 同时与中华棉业统计会接洽合作, 组织人员,
对西河(以正定为中心京汉路沿线各县)
南御河(以沧县为中心津浦路沿线各县)两大棉区59个县的植棉面积、棉花产量、品种、质量、收购、销售、流转路线等,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发现棉区种植的大都是退化的短绒茧棉(俗称笨花),不宜机纺,
一般是在当地加工脱粒为皮棉后, 运往天津销售。王又民将调查及各种数据, 编印成《河北省棉产概况》一书,
报实业部并分送河北省及全国各有关部门参考, 为改良发展河北以及华北棉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王又民在正定棉业试验场门口
王又民在正定棉业试验场4年时间里, 一直对棉业试验工作抓得很紧, 他培育出脱字十六号适合华北地区种植的细绒优良品种, 其特点是早熟,
单产高、霜棉少, 色白、富光泽, 纤维细长, 拉力大, 适于机纺, 新品种培育成功后,他以京汉线之正定、津浦线之沧县为基点,
向附近各县辐射推广。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 [转载]王又民和正定棉业试验场](//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王又民在正定棉业试验场
为开展棉业试验及推广工作, 王又民报实业部批准, 在正定棉业试验场内开办小型植棉训练班, 招考初中毕业生12人,
学习两年供食宿,边学习, 边工作。 成为本场发展初期的骨千力量。1935年5
月1日,民办的农业试验场津南农村生产建设实验场(简称农建场) 在河北沧县河西南陈屯成立。它与正定棉业试验场合作,
设立农业人材养成所,先后培养的两期学员。这些学员在河北省京汉、津浦两线附近各县推广发展棉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推广植棉方面,在正定、沧县两中心分别设立推广事务所,
领导各县推广小组,
负责京汉、津浦铁路两侧正定、获鹿、藁城、栾城、元氏、无极、行唐、灵寿、井陉、赵县、沧县、盐山、东光、南皮、青县、交河、献县等17
个县的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在河北省京汉、津浦两线附近各县植棉推广工作, 获得很大进展。
1936年在河南卫辉(汲县) 设立第一分场, 在陕西兴平县筹建第二分场,将津南农村生产建设实验场改名为华北农村生产建设实验场,
在正定城内南小街设立管理处, 统一领导指挥各地工作。
1937年随着推广植棉面积大大增加, 相应地轧花设备进一步扩大, 在正定安装由德国购进的32寸皮轴轧花机30部, 50
匹马力双引擎卧式锅炉一台。
解放后,
王又民将其在重庆经营的公司、工厂全部财产捐献给重庆市人民政府。 1950年王又民到北京农垦部,
负责全国棉花生产指导处的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王又民于1991 年4月4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