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北青年报》刊发了我写的东良厢陨石的文章,赵县朋友赵平先生发来信息。他说
“上学时,曾去那个阁看过。现赵县政府院内也有一块陨石,明万历《赵州属邑志》载: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初七寅时,赵州南天几道耀眼光束飞下,直落高邑东关田园……后此陨石中一小块
辗转移到了州署所在地。您有时间来赵县了,去看看吧”
下午,他又发来新信息:
梁老师,这是我一个哥们施为刚在03年写的一个关于陨石的报道,发在了《档案天地》上,他在档案局,现已退休,我把这篇报道发给您吧。文章类型:河北风物 2003年10月13日16:39
近日,赵县人民政府后院落成一个优美别致的“陨石小公园”。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一些老干部和国内知名天文学者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到县政府观看、研究这块重达八百千克的“外星使者”的来历……
提起这块陨石,可谓历史悠久。据明朝万历年间《赵州属邑志》记载: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八月初七寅时,赵州南天几道耀眼光束飞下,直落高邑东关田园……
另据建国后时任民主县长曹拔粹所著民国年间《赵州志》记载:现赵县政府丁香树下陨石,为明朝嘉靖年间中秋节前,知州余钅宏南巡至高邑东关,惊闻凌晨下了流星雨,并在现场看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怪石若干块,并将其中最大的一块差人运回州衙,其余让人妥善保存起来……
从明清赵州衙门——民国政府——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赵县政府,历经四百四十四年,一直沉睡在县政府后院的老丁香树下。
赵县档案局文物档案征集工作开始后,自1990年开始在省、市档案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古州文物档案开始了不懈的搜集整理。十年间,他们不辞劳累、外访内查,获大量赵县文物档案重要信息,尔后又会同高邑县文物局、机要局、档案局等文史研究人员及有关县、市(区)专业人员共同研究陨石之谜。近五年来,他们先后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皇史、天津图书馆、宁波天—阁图书馆、陕西博物馆等国家图书、档案馆进行史料考证,谜底终于揭开了。现公布与读者共享 。
这块陨石形似婴儿大头,呈兔唇开裂象,重约八百千克,石质坚硬,密度非常高,含铁、 硫、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至今表面仍有炽热高温烈化痕迹。经考证,这块陨石为1556 年八月初七凌晨三至五时,赵州南天飞落流星雨所致。当时散落在高邑县东关一家赵姓田园 ,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散落点非常集中),这时高邑东关赵家一大户一名男婴正呱呱落地 ,其父目睹了五光十色的流星雨,异常激动,高兴之余为儿子取名赵南星。天启三年(公元1 623年)赵南星升任吏部尚书后,将其中三块陨石安放在赵家祠堂内。从那时起最大的一块陨石已移至州衙(现赵县政府驻地),其它三块安放在赵家祠。
光阴似箭,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侵略者覆没已成定局。日本特高课小渊队长将赵家祠的两块陨石,悄悄装上军车,意在偷运回国研究……,不料途中被我军在天津港截获…… 。南京解放后,北京方面有关领导指示:该陨石交紫金山天文台保管。
前几年,高邑县档案局、文物局为寻找陨石,获悉:两块陨石存放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为恢复“赵家祠”原貌,意在索回,后多次到南京向领导说明原因,经领导研究最后确定:将一块最小的陨石(重约三千克)还给高邑县的“赵家祠堂”。
去年澳门回归伊始,赵县档案局征集人员就近十年来,所征集到的文物、档案、图片、资料向县委政府主管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就这块陨石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若干条建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当场拍板:拆掉后院八间平房,腾出四百多平方米空间 ,建成保护“国宝”的小公园。
眼前小公园已建成,园内草坪绿荫荫、喷泉水灵灵、陨石乐滔滔……。由此成为古州赵县 政府保护文物档案的一条爆炸性新闻,许多领导和学者慕名而来……
随着来访客人的增多,赵县政府“陨石小公园”,将成为知名人士和天文研究者倍受青睐的好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