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话灯谜专题
(2013-02-24 23:01:24)
标签:
元宵节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今天,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元宵节系列节目,邀请我讲述中国传统灯谜。
以下是讲述的相关内容。记者张丽晓整理,梁勇主讲。2013年2月24日全天播出。
1: 元宵节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也叫“灯节”,人们除放灯之外,常设有灯谜盛会。 谜语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至春秋时代。那时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这种古代隐语即是谜语的雏形。
那么,什么是灯谜呢?灯谜,是利用汉字形、音、义的可变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来制谜。如今,灯谜谜源宽广丰富,并派生出画谜、书法谜、棋谜、声像谜等新形式,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加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富时代特色。
2、灯谜的组成部分
3、制谜方法——会意法
再说反面会意:反面会意是根据谜面常规现象中某些欠缺,从反面或侧面推理出这一不足。例如“天地之大矣”猜《岳阳楼记》一句就是,“微斯人”。因为通常把天、地、人称三才,而谜面缺了“人”并且天和地都很大。当然只有人才显得微小,“斯”为语气助词。
4、制谜方法—增损法
损字法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划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谜底是“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 ”二字成“一”字。以“个个不落后”打一字,谜底就是“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另外还有一种增损法的猜谜方法是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身残心不残”,打一字,谜底就是“息”字,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 息”字。以“菜田锄草浇水”打一字,谜语是“潘”字,意思是先将“菜”字去掉草头,合“田”成“番”字,再浇“水”便成“潘”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在猜谜中,会意法与增损法混合使用经常出现。例如:“西郊桥头放声唱”,猜学校名词一“校歌”。“校”字是用增损法而得到。放声唱会意而得“歌”字。
5、制谜方法——象形
而且现在,灯谜中一个比划或者一个字往往不是象形一个字,而是象形好几种,比如说“、”这个比划,它可以象形为 星星,也可以象形为水滴、也可以象形为雨,还可以象形为泪,或者是斑点。举个例子,白玉无瑕,打一字,谜底就是皇上的皇,解释为白和玉没有点。
那先生呢,一般先生可以称呼老师,也可以称呼医生,另外一点,把先生分开读,就是先生,先出世的意思。
有了这些联想呢,再结合“教育名称”这个范围,自然就能够想到,“讲师”比较扣合谜面。
7、猜谜技能/方法
一种是别解法,因为灯谜都必须有别解,那么什么是别解呢,
就是指在猜射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特点把谜面中某些字或词不作原义解释,而以另一种含义来扣合。例如“不老实”打一植物,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还有一种是问答法,说是问答,其实常常是设问,一般是谜面布下设问句,谜底来回答。比如有这样一条灯谜,问君能有几多愁,猜一个成语.这一句中有“问”字,下面该答了,答得怎么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答得比较顺畅,没有阻碍,再想一想哪个成语比较契合呢,只有对答如流这个成语了。
当然猜射方法不仅只有以上几种,在猜射过程中,还可以实践,不断总结,掌握更多的方法。
9、猜谜技巧,从谜眼入手。
找谜眼是猜灯谜很重要的一个技巧。所谓谜眼就是一条灯谜中最精炼传神之处,一般也是灯谜的机巧所在。所以猜灯谜的时候,一定要找对谜眼。
举个灯谜的例子:崔莺莺不爱别人。打一计划生育用语。《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相爱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凡有崔莺莺者,十之八九都会与张生相关。如果从谜面的“崔莺莺”联想到“张生”,从而领悟到谜底可能含有一个“生”,那猜出整个谜底就易如反掌了。
另外,有一些灯谜在在谜眼的设置上特别喜欢用典故。这类灯谜绝大不烦你都以故事主人公入谜,而这些人的姓、名、字、号往往又是眯眼。有些谜还以人或事物的别称借代互扣,这更是谜的关键所在。
举一个例子:断桥相会。打《水浒传》一个人物的诨号。
这条谜取材于《白蛇传》,白蛇即白娘子,水淹金山寺以后,与郎君许仙在西湖断桥相会,知道“断桥相会”这个典故的人猜谜时,首先应该想到主人公白娘子,谜眼“白”字一处,谜底就迎刃而解了,谜底是:白面郎君,正好对应,白娘子面见郎君的意思。
10、转换角度 另辟蹊径
猜灯谜过程中,思维要活跃,要善于主动求变,此路不通,就另辟蹊径。这个字扣合不上,就迅速更换另一个字,直到柳暗花明。
灯谜犹如巧设伏兵,常常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迷惑人。因此,一旦苦思不得其解,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出了问题,能不能寻找出新的线索。比如这样一个灯谜:不同意放在最后(打一成语)
粗看谜面,意思浅白易懂,首先想到反扣法:不同意放在最后,那同意的就应当放在前边。最易想出的成语是“名列前茅”,然而“名”字没有着落。再按正面会意,也难以找到对应成语。原来,这条灯谜的奥妙在于“不同意”三个字,谜底用表动作的词语来代替,点头答应,摇头为否,“摇头”当然是“不同意”了,“摇头摆尾”,也就是“不同意放在后面”的意思了。